梁孜
古都西安,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边家村工人文化宫,一座承载着几代产业工人集体记忆与情感寄托的精神灯塔,其以书画培训为代表的特色服务,早已在全省乃至全国职工文化系统中声名远扬,成为陕西职工文化版图上不可或缺的璀璨坐标。然而,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其原有物理空间与设施条件,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职工对精神文化生活多元化、高品质的热切期盼。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工会工作的奋斗目标。在此背景下,边家村工人文化宫的“原地拆迁重建”,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更新迭代,更是一场关于职工精神文化服务理念与实践的深刻重塑,亦是西安探索职工精神文化共富路径的生动缩影。
一、在艰难的“涅槃”之路上,坚持“服务永不掉线”,完成了一份优异答卷。
为了及时回应和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及省、市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与鼎力支持下,边家村工人文化宫开启了一次涅槃之旅。在数年的重建周期内,虽然物理空间暂时消失,但其服务灵魂却从未消散。面对困境,他们以“服务永不掉线”的坚定信念与“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实践韧性,采取“借巢引凤”的办法,与兄弟单位携手破解场地难题;运用创造性转化措施,将全总倡导的“职工夜校”模式与自身深厚的公益培训传统无缝嫁接。以此,促进公益课堂从未间断,新兴职工夜校如雨后春笋,遍地蓬勃而生,不仅赢得了全总的肯定与新闻媒体的多次聚焦,更生动诠释了职工文化服务阵地的核心价值——它并非仅仅依附于钢筋水泥,更深植于工人文化全体人员心中那份炽热的使命与担当。
二、在服务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深耕细作中,实现了从“广覆盖”到“高质量”的跃进和提升。
作为常年扎根服务一线的工作者,笔者在20多年的时光里,参与和见证了与文化宫和广大职工的共同成长。从一名怀揣热忱的书法爱好者,在服务与教学相长中淬炼成一名专业书法教师,这一蜕变本身就是文化宫育人功能的最佳注脚。这期间,笔者还见证到:从一方因职工求知若渴而显得局促的小小书法教室,到艰难协调后扩容为可纳百人的殿堂;为保障大班额教学质量,创新性引入“跟班班主任”与线上学习群,实现近乎一对一的精细辅导,实现了服务从“广覆盖”向“高质量”的跃进提升。从最初依赖单位公众号和口耳相传的有限辐射,到如今借助上级工会影响力实现全市信息通达,这不仅是服务渠道的历史性拓宽,更是整合资源、系统推进效能的有力印证。
三、在着眼未来发展与满足职工需求中,打造现代化“职工文化综合体”的西安样板。
在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一座崭新的边家村工人文化宫大楼即将拔地而起,成为西安兼具现代功能与人文气息的标志性建筑。其承载的,不仅仅是培训教室的简单叠加,而是为服务功能拓展与升级提供了无限可能。基于历史优势与现实需求,笔者对于该工人文化宫的未来蓝图有以下五方面的具体思考:
其一,教育培训体系的立体化与精准化。在延续并升级书画、声乐、舞蹈等传统优势公益课程及职工夜校的基础上,大幅拓展课程边界。可针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开设智能制造基础、数字营销、新媒体运营等“职业技能提升模块”;围绕生活美学与个人发展,增设咖啡品鉴、家庭园艺、心理咨询、职场沟通等“品质生活模块”;服务于“双减”政策后的职工家庭,开设亲子编程、少儿传统工艺体验等“家庭成长模块”。百人教室可用于普及型讲座与通识课程,同时配套多个中小型专业教室,比如直播间、画室、琴房、实训工坊等,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精细化教学需求。
其二,文化社团与交流平台的重构与激活。新大楼应成为孵化职工兴趣社群的沃土。全面恢复并新建书画、摄影、文学、戏剧、合唱、体育竞技等各类职工社团,提供定期活动场地与小额经费支持,并引入专业导师资源。定期举办“职工艺术节”“社团成果展演”“西安职工书画双年展”等高能级文化活动,打造城市级文化IP,使之成为西安职工文化创造力的策源地与展示窗。
其三,空间功能的复合化与人性化。高标准建设“职工书屋”,将其打造为集阅读、数字资源检索、小型沙龙于一体的智慧学习空间。“职工之家”则应强化其休闲交流与心理疏导功能,提供温馨舒适的放松环境。尤为重要的是,可创新性试点“职工子女课后托辅中心”,有效解决青年职工最为迫切的“看护难”问题,真正“解放”职工,让其安心参与学习与活动,此举将极大增强文化宫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其四,品牌塑造与智慧化运营。发起“我的文化宫,我设计”Logo征集活动,增强职工归属感与品牌认同。同时,建设集课程报名、活动预约、社群互动、成果展示于一体的线上智慧服务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服务的全天候、全覆盖。通过大数据分析职工参与偏好,实现课程设置的动态优化与精准推送,构建“需求——供给——反馈”的良性闭环。
其五,构建区域职工文化联盟。以新文化宫为核心枢纽,联动区域内企业工会、社区文化站、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形成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的职工文化服务共同体,放大辐射效应,实现从“单点服务”到“网络化生态”的跨越。
假以时日,焕然一新的边家村工人文化宫,必将体现让“职工精神共富”的西安实践与时代担当,同时也将超越物理空间的意义,演进为集教育赋能、文化创造、社交联结、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职工文化综合体”,成为每一位西安职工探寻爱好、提升自我、安顿心灵的都市精神驿站。它的涅槃重生,不仅是对其辉煌历史的致敬,更是西安对“使全体劳动者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的生动诠释与坚定实践。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