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波光灯火红
日期:2025-09-22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陈俊东

暮色漫过安康老城的青砖灰瓦时,奠安塔自葱茏山巅探出头,塔尖挑着流云,塔身刻着岁月,檐角铜铃摇响汉江的记忆。夕阳将最后一缕橘红天光,揉碎在安康东湖水面,青砖塔身的飞檐挑着渐浓暮色。

奠安塔傲然屹立于汉江与黄洋河交汇处,晨曦初照时,塔影倒映汉江,水天相映;夕阳西下时,与黄洋河水共舞,形成动人心魄的水墨画面。

安康古八景形成于明代,最早见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普晖编纂的《兴安州志》,核心源自明代地方志对山川、寺观、桥梁等自然人文景观的记载,反映了安康作为陕南重镇的历史风貌。“长滩渔火”“汉水晴波”均属古八景,前者有“月满蒹葭露未干,终宵渔火绕长滩”的幽幻风韵,后者有“苍茫惯有闲鸥浴,恰入明霞似镜中”的诗意画面。

这座七层阁楼式宝塔,高30米,自1917年起便立于汉滨区东部黄洋河与汉江交汇处巴公岩顶,由晚清教育家张补山提议、民国知事柴古轩主持建造。塔面西而立,第一层正对市区的石门上方,嵌有青石镌刻的“奠安塔”楷书匾额,塔名取“长安永康,奠定宏基”之意。塔身第四层嵌有紫云琉璃瓷拼成的十六字楷书题刻:“博厚高明”“中天一柱”“永奠安康”“亦孔之固”,前两句出自《中庸》,后两句源自《诗经》,寓意护佑地方安定。2013年,塔基嵌《修缮奠安塔碑记》,记录其作为风水塔的镇水功能,寄托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祈愿。如今,它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安康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梦想。

扶着塔内窄陡的旋梯攀爬而上,在第四层透过木栏青砖拱形孔洞眺望,能俯瞰汉江航道、城区风貌,以及河对面东坝湿地公园的蒹葭——它们在修葺一新的3655米河堤沿岸晚风里隐隐摇晃,像遗落在江边的青纱帐。

据说五百年前的长滩,便是从这里铺展开的。那时没有汉江一桥、黄洋河大桥、四桥及在建的关庙汉江大桥,只有无数木船在暮色里穿梭,渔火是江面跳动的星子。待夕阳沉进秦岭、巴山背后,“长滩渔火”便悄悄登场。清乾隆年间撰修的《兴安府志》,曾用七律描绘此景:“月满蒹葭露未干,终宵渔火绕长滩。烟迷矶外沙容淡,光锁芦边雁阵寒。不逐边烽生朔漠,肯随风焰出山峦。频摇波底金蛇动,惊起鱼龙上钓竿。”

曾经的奠安塔下,汉江流经安康老城至巴公岩一段有开阔浅滩。暮色四合时,渔人们点亮船头的马灯,灯罩将光聚成暖黄一团,垂在船头随波起伏。一盏、两盏、三盏……橘黄色光点在墨色江面次第绽放,像星星落进水里。渔火随波晃动,与岸边人家窗棂透出的灯火遥遥相望,连奠安塔的剪影都笼上暖融融的光。网撒下去,带起的水珠在灯光里闪一下又落回水中,惊起几尾银鱼,搅碎一片灯影。偶有渔歌从江面飘来,调子悠长,混着水波拍岸的声响,回荡在夜色中。

塔下是修葺一新的奠安公园,园内有孝义文化长廊、环形观景步道,还种植了樱花、紫荆等花卉树木,风景宜人,已成为当地居民游玩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伫立塔下江边高处,能望见一桥上下“汉水晴波”的俊美景致。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也是秦巴山区连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通道。凭栏远望,晴光四野,白云缭绕,气势宏伟,宛然如画。明代普晖曾作诗咏叹:“滚滚长江蘸碧流,晴波浩渺接苍川。”让“汉水晴波”成为安康文化的重要符号。

塔砖上的刻痕被岁月磨平,却磨不掉老人口中镇压汉江恶龙的故事,也留着渔翁月夜撒网网起满江星子、情侣船头对歌让影子随波漂流的传说。这些故事像江底的卵石,被水流打磨得温润,藏在每一阵掠过塔顶的风里。

归途中,偶遇一位老者,他自称少时见过真正的“长滩渔火”——那时江上渔船成排,灯火如星,把江水照得通红。当被问及如今为何不见渔火,老者笑着解释:“过去是农耕生活,现在日子好过了,人们早已不用打渔为生。而且为保护越来越稀少的野生鱼儿,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实行十年禁渔。”

奠安塔的铜顶里藏着两颗重三千斤的铜球,是当年特意从汉口运来的,老人们说这铜球“镇得住风水,也镇得住人心”。其实,这塔镇的从不是恶龙,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对安稳日子的念想——就像桨声灯影里的温柔,从来不是凭空而来,只要塔在、人在,烟火气便永远不散。

塔是安康的骨,波是安康的魂,渔火是安康的温软日常。奠安塔守着汉水的晴波,晴波映着长滩的渔火,渔火又暖了塔下的小城。这三者缠绕在一起,像一轴缓缓展开的水墨画,把安康的岁月晕染得温润而悠长。

返程时,桨声渐远,奠安塔的轮廓融回暮色,只剩塔身金黄色的光影在波心摇晃。风把铜铃声送过来,混着水面的潮气,尽显汉江畔的诗意。原来不必去秦淮河寻桨声灯影,在这汉江之畔,一座百年古塔、一湾流动的灯火,早已把寻常岁月的诗意,酿成了最绵长的乡愁。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