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蓬
近年,在发掘整理西北联大的往事故人中,汉中市及城固县的方志典籍、文史资料中多有提及才女赵文艺。联大在汉期间,赵文艺是城固县第一个考入联大的女生,又以第一志愿分在师范学院教育系。
1916年,赵文艺出生于城固县济川巷一个医生之家。城固地处汉中盆地最为开阔的地段,南北有秦巴拱卫,其间有汉水滋润,风柔雨润,物产丰饶,为汉中一等大县。西汉凿空西域的张骞、东汉耿介派名臣李固皆为城固人氏。此地文脉相传,教育昌盛,仅明清两朝就出进士51人、举人196人,为汉中诸县之首。西北联大的社会调查称:“城固教育,素称发达。以得天独厚,谋生较易,以故人民奢靡怠惰,在此蕞尔小城,百户之乡村,肉铺至两所。到处茶馆棋布,座客满堂。”
赵文艺出生在这样一座富足、古朴、平和的小城。她的父亲赵子伦是位名医,母亲也识字,养育了二男三女,赵文艺排行老三。受“五四”新风影响,父母都很开明,几个孩子,无论男女都送进新式学校。赵文艺自幼聪慧好学,在县立中学时就有“才女”之称,毕业后考上汉中女子师范学校,到道府(民国初年陕西曾分榆林、关中、汉中三道)所在地汉中读书。受当时新文艺刊物影响,赵文艺对冰心、丁玲等作家的作品爱不释手,她的优秀作文也屡次受到表扬,同时还是校园壁报的主要撰稿者,并在《西京日报》《陕南日报》发表过习作,得到的稿酬,自然是购了新书,或和闺蜜解了嘴馋。于是赵文艺也像许多女孩一样做起文学梦,想成为文学家。因此赵文艺女师毕业时,不像别的女同学那样,急于嫁人或就业,而是准备继续读大学深造。这个想法也得到父母支持。但当时,陕西并无像样的大学,且各大学自主招生,得远去北平考试。岂料,正当她认真准备,踌躇满志,准备去北平报考大学时,抗战爆发,学习之路无法成行。
赵文艺最听母亲的话,受母亲影响也最深。因为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母亲靠出售田产供兄妹五人上学,有亲友劝母亲应该用钱给女儿置办嫁妆,母亲却说给女儿知识就是最好的嫁妆。母亲的识见和胸襟也影响了赵文艺。
赵文艺听了母亲的话,到县城一所小学去当老师。没想到,仅隔一年,西北联大竟搬迁到城固,而且就在距离家门口很近的文庙。这让赵文艺十分惊喜,决心圆自己的大学梦。1938年,全国各大学联合招生,赵文艺听从一位毕业于燕京大学的老师的建议,报考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准备毕业后一面教书,一面写作,这样生活和兴趣都可以兼顾。结果,赵文艺以第一志愿考进西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修教育,辅修国文。她终于如愿以偿,迈进了大学校园。她也是当时城固县第一个考进西北联大的女生。赵文艺曾著文感谢上苍为她做出如此巧妙的安排。
当时西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是李蒸,教育系主任是李建勋,两位都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并有多年师范教育实践经验,是国内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学识渊博、人品高洁、严谨认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让学生终生难忘并受益。赵文艺回忆:自从联大迁到城固,给这座偏僻宁静的小城,带来无比的热闹与繁荣。当时有人说,大后方有三个文化坝,即重庆的沙坪坝、成都的华西坝和城固的古路坝。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和教职员工涌来,城内城外的房屋都被租住一空,人文荟萃,顿时气象万千,非常活跃。联大的师生们怀着国破家亡的悲愤情怀,在课余或假期,不分男女,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到小镇、到乡村,或歌咏、或演戏,揭露日寇暴行,鼓舞民心士气。同时还组成农村服务队,推广识字运动,灌输爱国思想。当时师院规定每人必须有在农村服务一个月的证明才能毕业,这在当时可谓理念超前。
城固生活环境朴实无华,同学们穿的是学校发的制服,吃的是公费伙食团,从不为衣着用度而炫耀。沦亡区的学生,大都靠教育部有限的公费维持,人人以校为家,同学之间几乎没有差距。至于女生,布衣布鞋,没有脂粉,没有红妆,尤其是冬季每人一件草绿色布棉袄,已觉十分满足。生活起居、洒扫、洗涤、缝纫等全都自己料理。赵文艺家虽住本城,为适应团体生活,她也和同学一起作息吃住。那种纯朴、勤劳与实干的精神,让人追念不已。之后,赵文艺能经受离乱生活的磨炼与严峻考验,与母校西北联大给她四年的教育分不开,这或许也是赵文艺毕生安贫乐道的主要原因。
赵文艺毕业后,即在汉中女师任教。1949年,赵文艺随夫赴台。赴台后,赵文艺除在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外,还在有多项妇女儿童方面组织的社会任职,担任多届青少年儿童福利会理事长等职务。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