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清
位于韩城市芝川镇城南村黄河岸边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城南旧址,是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期间船工队的调度中心。这里记录着八路军从芝川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的丰功伟绩,更深深烙印着抗战期间韩城百姓拥军支援的鱼水情深。
一个石碾,一棵粗壮的老槐树,守护着城南旧址。旧址主要由三个窑面和四孔窑洞组成,是八路军东渡黄河期间临时指挥所和船工队的调度中心,承担了所有运兵船只的管理、调度、维修任务,并负责部分船工队员和少量八路军战士的临时食宿。
走进西窑,墙上张贴着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历史背景、韩城人民欢迎八路军、积极支援东渡,以及当时韩城的热血青年随军东渡黄河抗战等展板。其中一封《告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全体指挥员和战斗员告抗日友军将士书》,让我深深震撼。这封告将士书陈词激昂、热血沸腾,仿佛带我走入枪林弹雨的抗日年代,看到从1937年8月开始,历时40多天,刚刚完成改编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和八路军总部,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和邓小平等7位将帅的率领下,从芝川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步入中窑,这里主要展示着东渡黄河期间船工队的筹建、渡河等。看到墙上当年船工队队长徐岱云、全国著名抗战烈士张智法等抗战英烈的照片,我的心顿时沉重起来。当年部队驻留韩城40多天,韩城儿女踊跃支前。据说因为连续的阴雨天气,造成了黄河水位上涨,洪水漫过河滩,淹没了芝川通往渡口的所有道路。为了让大部队能顺利过河,当地群众家家户户捐献门板。短短两天时间,就捐献出了上千块门板。从岸边一直铺到渡口,铺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第一批渡河的115师1万多名将士,就是踏着这条通道,有条不紊地登船,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整个队伍就安全地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然后马不停蹄地行军北上,抢在日军前头完成了平型关的设伏,打出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的第一场漂亮仗,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最后进入东窑,这里是当年船工队的厨房和临时议事间。土炕连着灶火,里面桌子上摆着当年的记录本,生动再现了当年八路军在村里帮群众干活、扫盲识字等故事。
走出城南旧址,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东渡黄河的八路军虽然在城南村只逗留了短短40多天,但是以朱德为首的八路军,把伙房里的行军锅一路背到了渡口。70多名船工天天开着船在黄河上往来,把一拨又一拨的八路军送到了前线,在中国抗日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而这伟大革命的信仰同时也激励着附近村里的青年人,他们自发加入革命队伍,与八路军一起团结奋战,走向胜利。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方热土黄河情。当年战争年代抗战信念坚如磐石,今天,我们应铭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爱国精神和生死与共、血脉相连的军民鱼水情,更应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黄河之水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