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晔 王昕
历史上,永寿县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人们常为吃水而发愁。据清康熙《永寿县志》记载:“永邑土山戴石,掘井孔艰。远汲深沟,邑人苦之。”
北宋皇祐初年,一位改变永寿百姓吃水困难的关键人物踏上了这片干涸的土地,他就是被朝廷调任永寿县令的进士、蓝田人吕大防。初到永寿,吕大防面对县城无井,百姓吃水要到很远的山沟去挑,往来五六里路,很是艰难的困局,他率领勘察队伍,深入周边山川沟壑到处找水,在距离县城五里的分水岭发现了两处泉水。然而,泉水与县城之间地势高低不平,引水并非易事。吕大防根据地形,凿山为渠,成功地把泉水引入了县城,长期困扰县城百姓的吃水难题终于解决了。永寿人民为感念吕县令的恩德,便把这个泉取名叫“吕公泉”,渠被唤为“吕公惠民渠”,还编成歌谣:“泉之来兮东涧边,昔我劳苦今安然。愿公早入佐天子,霈为膏泽及民编。”赞颂吕大防的惠政之举。后来吕大防凭借卓越的才能和实干精神,一路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汲郡公。
吕公惠民渠自建成后,多次面临淤塞、损毁的危机,却也因历代贤能之士接力修葺而延续下来。金泰和元年(1201),进士邢珣调任永寿县主簿,看到吕公泉年久失修,功能渐弱,又重修了吕公泉。泉通之日,男女老少欢天喜地,歌曰:“我公来兮扬仁风,当时涧水能复通。济人利物谁与同,昔有吕公今邢公。”由于泉水离城较远,“建瓴而下,则趋涧,迤逦渠之,乃得入郭,甚不易也。故屡渠而屡废。”到元至大二年(1309),永寿人白用又自觉地肩负起守护惠民渠的责任。有一天,他又一次出城找水,步行来到城北五里许,看到一股泉水向南而流,十分高兴,带头捐钱,号召大家重新修渠引水。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瓦沟引流,直达城内,民利赖之。”据说,白用以“瓦沟引流”之法,用民间烧制的瓦罐去底后套在一起连成管道,将泉水引入县城的。至今在永寿县民间,把这个渠所在的沟还叫作“罐罐沟”。
清康熙七年(1668),举人出身的南昌人张焜被授为永寿县知县。他到任后,看到永寿城池破败,百姓困苦之景,决心改变现状。他不仅立即带领仆从返回家乡筹集了3000多两白银,回到永寿主持修建了新的永寿县城,而且对惠民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据清光绪《永寿县新志》记载,张焜常常叹息说:“民之苦恒在饥,今永民又兼苦渴耶,日思所以济之。”他听说宋时,永寿修有吕公泉,“特患无觅之者”。于是带领县尉傅斌、教谕任名世和永寿贡生赵云熙踏上寻泉找水之路,终于在离县城八里处,临近分水岭麓的地方,“随令掘之,渐有清液渗出,再深掘之则汩汩然矣。”“逾数十武,掘之,水溢。又逾数十武掘之,水又溢。”终于找到了三处甘美香甜的泉水。第二天,张焜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招募民夫,把三泉汇于一处,因势利导,开麓成渠。在修渠的过程中,他指导修渠人员削平高处,填平低处,有山岭的,凿洞通之,有深崖的,刳木渡之,逶迤曲折,引水入城。在城内砌筑成两个蓄水池,一个用于人饮,一个用于畜用,又一次成功解决了永寿县城人畜饮水问题。可是时间不长,就有永寿百姓找到张知县说,渠是土渠,水有渗漏,真正流到城里的水不多。有的还说,如果到了冬季天寒地冻,渠水结冰了,流不到城里,怎么办?如果平时没有人进行整修疏通,渠水淤滞了,又怎么办?张焜听到大家的意见后,深入百姓当中征求对策,并经过深入思索认为,“水不就土则不渗,水不见风则不凝。”于是命令制陶人制作瓦筒数千,顺水连接,覆以厚土,其断崖处将刳木换为石枧,并招募两名民夫,不定时进行整修疏导,做到了泉水涓滴不漏,严寒不凝,四时无倾泻之患。据清光绪《永寿县新志》记载,张焜此举使惠民泉“涸废数百年,一旦复之。是岁田谷多双穗,至有六穗八穗者。”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张知县修渠引水给永寿县城百姓生产生活带来实惠那是肯定的,而称惠民泉渠为咸阳历史上最早的自来水工程也不为过。再后来,惠民渠由于地震被压塌了,渠道不太通畅。到清雍正十年(1732),乾州知州王以观和永寿知县黄中铨对惠民渠进行了维修。乾隆四十一年(1776),永寿知县郑居中又对惠民渠做了一次大的修复,并在泉旁开凿了一口一丈多深的井,便于平时蓄水,并给井起名“承流井”,将惠民渠更名为“余泽渠”。清代以后,虽无明确史料记述惠民泉渠的后续状况,但可以推测,泉眼或许依旧潺潺流淌,保持着自然的韵律,而承载无数历史记忆的惠民渠,逐渐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饮水困难地区人民的吃水问题,在全国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永寿县境内的许多沟岔都相继建起了规模不同的水坝,利用水泵的扬程,有效解决了人们的饮水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以解决饮水困难地区人民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组织实施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的供水工程,永寿县村村有了辐射井,建起了高水塔,家家户户接上了自来水管,吃上了干净甜美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靠天吃水或没水可吃的历史。
从北宋吕公泉渠的开凿,到当代水利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永寿县一脉相承、接续为民修渠引水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与自然抗争、谋求生存发展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凝聚着历代先贤智慧与汗水的民生史。那些湮灭的水渠、流传的故事、变迁的水利工程,共同勾勒出永寿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