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量轨的人站成“青春无悔” ——记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车间麻柳线路工区党支部书记、工长党卓
日期:2025-08-25   来源:陕工网

  大巴山的褶皱里,襄渝铁路如一条闪亮的刻痕。

  在紫阳县麻柳镇,麻柳站“青春无悔”站牌伫立。站旁,麻柳线路工区小院如同嵌在山腰的石砟,不起眼,却托举着列车日复一日的安全飞驰。

  29岁的工长党卓,便是这方寸之地的“定盘星”,他带领着14名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青年职工,守护着17公里钢轨、13组道岔。

  “差一毫米,就是塌天祸”

  夜色如墨,头灯撕破何家湾隧道口的黑暗,十几道光柱在热浪里交织,空气里弥漫着石粉、汗水和腐叶混杂的独特气味。

  党卓俯身,几乎贴在滚烫的轨面上。小麦色的脖颈绷紧,汗珠沿着下颌线滚落,砸在砟石上,洇开深色的小点。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瞳孔在强光下收缩成针尖,沿着钢轨顶面一丝不苟地“犁”过去。

  这里是襄渝线著名的“咽喉”——最大坡道地段。长期风化堆积的砟粉和外界侵入物,使道床硬化。今晚的任务,是剖开这“板结”的毒瘤:清筛、换砟、夯实。

  精度,是巴山人刻入骨髓的信仰。

  “停!”党卓突然低喝,声音不大,却瞬间压过了所有噪音。他指着前方一段钢轨,“就是这!看不见,但感觉不对。”他抄起电子道尺,熟练地卡在钢轨上,读数在微弱的灯光下跳动。他反复测量三次,眉头紧锁。“轨面轻微下沉,前后5米内最大高差已经接近临界值3毫米。再发展,就是‘三角坑’!”

  现场气氛骤然凝固。疲惫的工友们围拢过来,汗水和尘土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刻画出道道黑痕。副工长张恒抹了把脸:“这,捣固机能压不?”

  “不行!下面是虚的,不能捣!”党卓斩钉截铁,“必须彻底清挖这段,找到‘病根’!”他迅速划定范围,抡起洋镐,镐身与顽石碰撞迸出几点火星,在暗夜里格外醒目。粉尘混合着汗水,瞬间糊住了他的口鼻。他猛地一甩头,抹开脸上的泥浆说道:“挖!往下40!清干净!”

  捣固镐高频的冲击波将新砟强力挤实,直到轨距尺的读数稳稳归零,党卓紧绷的肩胛才微微松弛。这位新晋的段“技术标兵”,在实战的泥泞中,展现出比竞赛场更沉着的定力。

  “在这里,差一毫米,就是塌天祸。”他声音被机器的轰鸣淹没,却烙在工友心里。

  “石头缝里,也要长出暖来!”

  在巴山,人心比道床更需要精心养护。

  工区小院被陡峭山壁三面环抱,一场急雨过后,积水在低洼处打着旋儿。屋檐下的水桶接满了浑浊的山水,小菜园里,黄瓜秧的叶子被雨水冲刷得油亮。

  党卓站在屋檐下,望着麻柳站7#、11#正线道岔方向。那里地势低,每次雨后,翻浆冒泥成为工区最顽固的“心病”,传统的“头痛医头”式清挖,只是扬汤止沸。工友们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泞中作业的场景,疲惫又无奈的眼神,像针一样扎在他心头。

  “这鬼地方,排水沟比金子还稀罕!”老职工刘万平曾半开玩笑地抱怨。党卓没笑,他翻出厚厚的线路图,一遍遍查看现场地形图。

  “光清挖不行,得给它‘开膛破肚’修‘血管’!”党卓摊开手绘草图,提出大胆方案:联合桥隧工区,利用集中修“天窗”,同步进行道岔清挖与排水沟修建,一劳永逸。方案涉及跨部门协作、材料申请、精确施工等,烦琐异常。

  “太难搞了,算了吧。”有人嘀咕。

  “难,就不干了?看着兄弟们月月折腾?”党卓声音不高,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石头缝里,也要长出暖来!这事,我盯到底!”他一次次跑车间、改方案。最终,《麻柳站道岔综合整治方案》和《增设排水沟作业方案》获批。

  集中修期间,暴雨突袭,新挖沟槽面临垮塌。他带头跳进泥水,与工友们用篷布、沙袋抢护。冷雨灌颈,泥浆没膝,他挥舞铁锹,嘶声指挥:“这边!加固!快!”雨水冲刷下,只剩下坚毅的轮廓。

  当最后一段混凝土沟渠抹平收光,看着山泉驯服地流向山涧。年轻工友们互相看着脸上的泥印子,爽朗的笑声在山谷回荡。

  “巴山的石头,也能焐热了心”

  盛夏晌午,烈日将工区小院的水泥地烤得发烫,知了在香樟树上声嘶力竭。小菜园里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党卓蹲在菜畦边,小心翼翼地给一株打蔫的草莓苗培土,他粗大的手指沾满泥土却灵活无比。

  去年此时,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持续干旱导致山泉几近断流,工区唯一的蓄水池见了底。职工郑星雨清晰地记得,那个午后,党卓拎着扳手和管钳,又一次消失在通往水源地的山道上。那条路荆棘密布,毒虫横行。傍晚,党卓裤腿被荆棘划成布条,裸露的小腿上布满鲜红的刮痕,胳膊上鼓起几个脓包红肿发亮,有的已经渗出脓液。他笑着对小郑说:“进水口有了杂物,刚疏通。”然后一声不吭地回屋,用盐水简单冲洗伤口,第二天照常带队检查线路。

  “师傅,这图啥?”郑星雨后来忍不住问,看着党卓胳膊上留下的深色疤痕。

  党卓正在翻着一本卷了边的《铁路线路维修实施细则》,头也没抬:“图啥?图咱这摊子事有人接着干,图弟兄们在这儿待得住。”他顿了顿,望向窗外绵延的大山,“巴山的石头是硬,是冷,但只要咱用心焐,总能焐热了人心。”

  党课不限于会议室讲,更多是在清筛现场、在捣固机轰鸣中、在雨后泥泞的道岔旁。他指着被他们亲手清筛后恢复弹性的道床:“这就是巴山精神,不在口号,在咱手里的镐把上,在咱脚下的道砟里!”

  休息时,他带头钻进小菜园,从育苗到采摘,看着种子破土、开花、结果。

  党卓把新摘的黄瓜分给大家,郑星雨咬了一口,清甜脆爽,驱散了满身的疲惫。他看向党卓,夕阳余晖勾勒出他挺拔的侧影,小麦色的皮肤上汗迹未干,嘴角带着满足的浅笑。小院里,工友们吃着瓜果,聊着天,笑声轻松。远处,“青春无悔”站的站牌静静矗立,无言地见证着这个小院里流淌的汗水、智慧与温情。

  夜深沉,大巴山又陷入无边的静谧。偶尔几声不知名的兽鸣,沉闷得像石头坠入深潭。工区宿舍的灯陆续熄灭,党卓检查完门窗,回到桌前,在台灯下摊开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扉页上是他刚劲有力的一行字:“道砟虽小,承千钧之重;青春无悔,守一寸之安。”(杨庚毅 陈星衡 张霖)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