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高爷爷来了!”看到熟悉的脸庞,一声声稚嫩的童音在病房响起。
夏日晨晖透过窗户,在病床前洒下光影。7月7日一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高亚正带着几名医护人员查房。“娃精神头很好,术后恢复得不错,过两天就能出院了。”高亚话音刚落,病床前的家长仿佛吃了定心丸一般,长舒一口气。
扎根小儿外科领域近40年,高亚以仁心妙术,为无数患儿播种康复的希望,助他们越过病痛的寒冬,迎来生命的春暖花开、葳蕤满庭。
向“难”攻坚,仁心点亮希望之光
为患儿点亮的明灯,照亮的是整个家庭。小儿外科是儿科医学的重要分支,技术要求高、医疗风险大。在这个高难度、高风险领域,高亚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生理、解剖、用药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诊疗难度也比较大。”高亚说。其中难度,不仅在于复杂的病理生理,更在于沟通之艰、检查之难、用药之困。
面对无法清晰表达病痛的婴幼儿,高亚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十足的耐心。孩子的姿势、表情、神态、气色……这些无声的语言,都成为他判断病情的“钥匙”。同时,他注重与家长的沟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诊断和治疗方案,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
“他们以性命相托,我们必须倾尽全力。”深知患儿及家庭的不易,这份仁心成为他不断向医学难题发起挑战的原动力。在担任副院长期间,即便行政事务繁忙,他仍坚持每周出门诊。
近年来,作为小儿外科的学科带头人,高亚带领团队在儿童微创外科、复杂巨结肠手术、儿童实体肿瘤、脉管畸形的综合治疗、新生儿外科与胎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取得了累累硕果。
“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走进高亚办公室,一块醒目的牌匾悬挂在墙面右侧,落款为患者王某。“如果没有高教授,我的人生可能是另一副模样。”王某感慨道。幼时罹患肿瘤,她是不幸的,在高亚的精心诊疗下得以痊愈,她又是幸运的。
几十年来,像王某这样经高亚之手救治的患儿还有很多,许多人已经结婚生子,翻开生命崭新的一页。
向“新”求索,术式创新消减病痛
高亚与小儿外科结缘,始于“新”字;40年来医路深耕,也始终离不开“新”字。
“当时读研选专业,小儿外科是新学科,有很多未知和探索的空间,这点深深吸引了我。”1987年,在陕西中医学院工作两年后的高亚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两度赴海外研修小儿外科。
从青年医者到“国之名医”,他不断向“新”求索,用精湛医术创造一个个生命奇迹。
“比如说,过去做先天性巨结肠手术要在肚子上开刀,还要做3次手术。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后感染率高、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高,患儿痛苦大。使用新技术后,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大大降低。”谈及术式创新给患儿带来的福音,高亚欣慰地说。
1999年,高亚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不用在腹壁开刀,直接从肛门切除病灶,一次完成手术。通过创新术式,使得巨结肠根治术从小儿外科的复杂大型手术变为常规中型手术。2001年,这种方法在国内及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后,迅速在国内普及,成为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诊疗规范。
率先在国内开展胸腔镜辅助漏斗胸矫正术、开展西北首例产时外科手术、建立小儿腹腔镜肝切除技术、微创治疗肝母细胞瘤等实体肿瘤的领军者……多年来,高亚团队在临床科研路上孜孜以求,实现了多个“率先”“首次”。
前不久,在全球小儿内镜外科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学术盛会——第34届国际小儿内镜外科年会上,高亚作了《56例儿童腹腔镜肝切除术:单中心经验与技术演进》主题报告,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小儿微创外科的强劲实力。
向“高”攀越,致力推动学科建设
作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会长,高亚并未局限于个体病例救治,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
“一个人技术再好,能救治的孩子也是有限的。只有区域学科发展起来,才能让更多患儿受益。”于是,在临床、科研之余,他把更多精力投入推进陕西乃至西部小儿外科事业的发展上。
2014年,高亚组织开展了关于陕西省小儿外科发展现状的调查,首次完成了全省小儿外科疾病谱、从业医生及科室的调研,取得了陕西省小儿外科发展的第一手基础数据。之后,他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开展中华小儿外科分会“西部行”活动,足迹遍布新疆、青海、云南等省区。
近年来,西安交大二附院连续举办适宜技术推广学习班,为基层医生讲解常见病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此外,在院内多次开展小儿外科“长安论坛”,邀请国内外顶尖儿外科专家授课,向省内外儿外科医生传递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
经过努力,我省各市级医院的小儿外科诊疗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政府支持下,榆林、宝鸡、咸阳等地有了儿童医院,一些综合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小儿外科。宝鸡、榆林儿童医院也成为省级小儿外科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儿科医生一定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舍得投入时间精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作为博士生导师,高亚反复向学生强调这“三条法则”。他培养的学生已遍布海内外,成为当地学科发展的骨干力量。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技术精进无止境。”每周固定两天门诊、例行手术日、外出学术交流培训……如今,63岁的高亚步履不停,依然奔忙在临床科研教学一线,不断攀登着新的医学高峰。
记者手记
初“见”高亚医生,是在朋友圈刷屏的一则短视频,彼时的他站在国际小儿内镜外科年会的讲台,向世界诠释“刀尖上的儿科艺术”。中国医生腹腔镜肝切除报告获国际学界集体赞誉,他是如何做到的?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萌生了采访的念头。
又见高亚医生,是在他的办公室,刚结束一上午门诊的他未见疲态,如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兴致勃勃讲述着几十年来扎根小儿外科领域的故事。案头堆放的一摞摞专业书籍、电脑屏幕上罗列成排的中英文文献、不知回放过多少次的手术录像视频……即便已是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心态和学习的热忱。
刀尖起舞,他是为无数患儿种下春天希望的“高爷爷”。那诸多“率先”“首次”,源于为患儿减轻病痛的质朴心愿,也成为他攻克医学难题的坚实足迹。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