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搬家工作中。

微笑面对工作。

用手机拍摄工作日常。
日前,西安一位搬家师傅的系列短视频走进大众视野——有“25分钟负重爬21层楼”的体力挑战,也有“fin⁃ished loading,another lucky blind box(装车完成,又一个幸运盲盒)”的轻松调侃。镜头记录下他手拉肩扛、汗流浃背的劳作,也捕捉到他用流利英语讲解工作流程的瞬间。
“搬家+英语”的新奇组合,让他的视频收获诸多网友关注。留学十年、创业失败、搬家小哥——贾玉慧用这些标签,串联起一段与众不同的“逆行人生”。
斗室之间,运筹帷幄
11月12日9时许,贾玉慧按约定时间到达西安市高新区某小区的客户家中,与两位工友开启搬家日常。
拧螺丝、拆柜门、用记号笔做标记,动作一气呵成。“刚开始干时,感觉拆装是最难的。”贾玉慧坦言。在他看来,搬家绝非单纯的体力劳动,大脑必须时刻运转:先搬柜子还是床?装车时如何摆放最节省空间?为了妥善规划流程,他常会提前到客户家中实地查看。
刚将一张2米长的床板扛出单元门,贾玉慧俯身从地上拾起掉落的木楔。“刚才听到两声,应该是掉了两个。”他一边确认零件完整,一边继续着手头工作。
“这个柜门有些高低不平。”回到屋内,他指着即将拆下的门板向客户说明,“我们安装时会尽量调平,但也可能因木材变形而无法修复,这点需要提前告知您。”专业的沟通,让客户频频点头。
但即便再用心,也仍有“踩坑”的时候。有一次,贾玉慧经不住客户反复央求,破例捎带了不属于规定搬运范围的高档酒,结果酒瓶破损,最后承担了不小一笔赔偿。另一次,客户因个人原因数次推迟送货时间,反复沟通无果后,眼看就要耽误下一单,“卸货我们都是跑着完成的。”他笑着说。
入行三年,服务过千余位客户。工作中这些偶然的“坎儿”,贾玉慧很快便能释怀,并愈加认识到坚守原则和提升沟通技巧的重要性。这种不要停留在抱怨中的心态,贾玉慧“修炼”了多年。当生活看似“无路可走”时,他选择做自己的开路人。
彷徨之时,另辟通途
贾玉慧是山西人,今年40岁。他人生的前35年可谓一路“顺途”,高中便赴澳大利亚留学读到硕士研究生,2012年赶上国内创业热潮,他毅然回国,投身创业大军。
在北京,他先后涉足金融和医疗分期领域。“第一家公司很顺利,赚钱了。”金钱快速积累的底气,让他在开办第二家公司时掉以轻心——项目受挫,资金链断裂,债务缠身。
“一瞬间什么都失去了,债主上门时我在公园坐了一下午。”从将失败归咎于外界的“自我催眠”到直面现实,贾玉慧经历了一番争斗。此后,他四处求职,却因年龄屡屡受阻。2023年他来到西安,在比较了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后,综合考量收入与工作节奏,选择了货运搬家——“这是我当时唯一能抓住的‘踏实’。”他说。
从“海归老板”到搬家工人,这一职业转变让他措手不及——怕遇见熟人、怕亲友问候,同学聚会也婉言谢绝。“第一次穿上工服,连小区门都不敢进。”被生活推着向前,他渐渐发觉,昔日穿着西装处理公司业务,不如眼前大汗淋漓地干活来得踏实。
“每滴汗砸在地上,就代表我的钱赚到了。”他说,“一直让我害怕的其实是那点虚伪,虚伪的面子——放下就好。”现在的他毫不避讳曾经的“失败”,总是笑得爽朗。
“留学让我开阔了眼界,搬家教会我如何踏踏实实活着。这两者从不矛盾。”贾玉慧希望,能用这份踏实的活法,消解横亘在“体面”与“体力”之间的那堵墙。
破立之举,汇流成川
入行一年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订单量与价格的双重压力,贾玉慧萌生了拍摄短视频吸引客户的想法。去年5月起,他开始在平台分享工作日常,既为拓展客源,也希望能鼓励那些与他经历相似的人。
“说英语不是‘炫技’,而是想让视频被更多人看到。”贾玉慧将想法付诸实践,把手中的资源盘活。随着客户的增加,他与工友组建起一支近70人的团队,服务范围也逐渐扩展至来华留学生与在西安工作的外国人。
这样的身体力行不仅扛起了自己的生活,更开始感染和凝聚身边的人。随着团队壮大,贾玉慧与工友处理订单分配和纠纷调解时常常顾此失彼,深感单打独斗的局限。11月11日,他带动5位货车司机加入西安市物流行业工会联合会。随后,还协助群内百余名司机陆续完成入会手续。线上,他也不时收到网友留言:“目前压力很大……谢谢你愿意陪我聊天。”“接了地气,干啥都能干起来。向您的好心态学习。”
用肩膀扛生活,用思考观人生。如今,贾玉慧的货车副驾驶座位上放着一本经济学书籍,他偶尔翻阅,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接单送单的旅途上。
近日,在秦岭脚下的一处民宿,贾玉慧召集两个家庭开启首期英语沉浸之旅。“直面现实,还是可以有理想。”他直言,现在还和从前一样——不认为现实和理想“水火不容”。回望过往,贾玉慧笑称身上贴过很多标签,“标签全撕掉才是真的你。”他擦了擦额角的汗,朝着货车走去。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