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铁一局七公司承建的合新高铁五标段施工现场,一位身着反光背心的试验员正手持试验仪器,专注地检测着混凝土工作性能。这位身材瘦高、文质彬彬的青年,正是连续几年在各项试验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的“技术标兵”马小峰。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到行业认可的“青年岗位能手”,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实践价值,更折射出新时代铁路建设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赛场砺剑:从“新手”到“标兵”的蜕变之路
2020年11月,马小峰第一次参加公司举办的试验比武。由于是刚毕业不久,经验欠缺,最终遗憾未能进入前三名。但他没有气馁,在回去的路上,心里想我还会再来,到时一定要拿个奖项。之后,马小峰认真总结经验,虚心请教行业前辈,全力备战下次试验比武,在平时的试验上更加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用他的话说,“我要把每次的试验练习都看作是比赛。”
2021年冬,当25岁的马小峰再次站在公司试验工技术比武赛场上时,面对从公司各项目严格选拔的26名试验员,这位刚毕业两年的技术员还显得稍有些局促。但当裁判宣布“土的颗粒分析”实操环节开始时,他迅速进入状态:取样、称量、摇筛、绘图……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如机械。最终,他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斩获银奖,成为当年本项目参赛最年轻的获奖者。
“第二次参赛时,光是机制砂MB值操作步骤反复细化了数次。”回忆起这次经历,马小峰翻开那本写满数据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试验的参数变化,“正是赛场上的高压环境,让我真正理解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含义。”
2023年,集团公司在江苏省南通市举办陕西省“中铁一局杯”试验员职业技能竞赛。按照竞赛规则,马小峰和公司另外四名同事组成团队,与14家单位70多名选手同台竞技,历时7天。凭借着优异的表现,他最终获得团队团体第二名、个人第六名的优异成绩,这也是公司参加集团公司试验员技能竞赛以来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2025年7月,马小峰再次参加陕西省“中铁一局杯”试验员职业技能竞赛,再次荣获个人第六名,他被评为“中铁一局技术能手”称号。9月,股份公司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中国长三角地区重点工程试验工职业技能竞赛,他和另外三名同事组建“一路争先”战队。赛场上他和队友奋力拼搏,最终获得团体三等奖及个人三等奖,成为本次代表集团参赛唯一一位获得此奖项的“95后”员工。
学用贯通:赛场经验反哺生产实践
“比赛不是目的,提升工程质量才是根本。”这是马小峰始终秉持的试验理念。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他将赛场积累的创新经验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在中铁一局蚌埠改线项目部中心试验室工作期间,他先后从事混凝土原材料检测、钢材检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路基现场检测等工作,配合完成设计计算配合比26套,对混凝土拌合物出现问题进行相应性能调整。经过一番努力,工程混凝土强度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为项目的顺利推进筑牢了坚实基础。
2022年2月,合新高铁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中铁一局合新五标中心试验室建设计划也率先落地。进场后他独自完成中心试验室的验收资料工作,协助完成试验室的建造和布局。同年4月,中心试验室顺利通过业主验收,并获得皖赣铁路安徽公司C级表扬。
2023年2月,皖赣铁路安徽公司在合新五标项目开展标准化观摩会的通知传达到试验室。作为全线唯一一家参加观摩的中心试验室,他和其他同事感到非常欣喜,又感到压力巨大。“那段时间,我和同事们白天按照标准化建设试验室,晚上加班商量着如何把中心试验室的亮点和经验全都展示出来。我们不怕辛苦,因为这次观摩会对项目来说太重要了。”观摩结束后,中心试验室的“硬件建设标准化、质量管理精细化、检测工作规范化、报告数据信息化”受到业主表扬,并获得皖赣铁路安徽公司“2023年1季度优胜中心试验室”。
针对高铁建设中无砟轨道混凝土裂纹问题,他全身心投入到无砟轨道混凝土配合比工艺性试验总结工作中,利用不同组合与比例的试验方法和赛场经验,对掺合料、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成分进行反复测算、调配、搅拌,成功优化出最新混凝土配合比方案。此新方案应用到现场施工后,现场混凝土裂纹概率减少50%,有效提升了混凝土成品质量,节省了后期施工克缺成本。
青年表率:形成“比学赶超”的竞赛氛围
马小峰有着自己独特的“业绩观”,他认为:“要在团体中间构建‘比学赶超’的竞赛氛围,一切工作都要以‘赛’为中心,以‘奖’为导向。”他将竞赛经验系统化,独自总结出一套“三维一体”激励模型,即纵向建立起“新手-能手-标兵”三级任务目标,横向开展试验室内部的“月度小考、季度大比、年度总评”,认真落实“导师带徒+岗位练兵“双轨制。这套“三位一体”激励模型即是试验新人努力进步的方向,也是老员工的责任和传承。
“竞赛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差距,也映出方向。”今年9月份夺得股份公司试验工职业技能竞赛荣誉后,他在公司青年员工经验交流分享会上说:“我们青年员工一定要多参赛、参大赛,珍惜每次比赛机会,善于总结经验,并利用经验来创新我们的试验技术。”
如今而立之年的马小峰,已经从那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公司优秀试验技术青年骨干。问起这些年他是用什么方法取得的成绩,他指了指身后试验室墙上那十六个大字——“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服务周到。”关于今后的目标,他说:“要持续提升能力、精进技术,争取成为行业工匠。”(通讯员李冠生)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