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井下,消失的“号子声”
日期:2025-11-06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张辉

  55岁的李国阳,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的一名管道安装工。在井下从事管道铺设与维护工作已有20多年,他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每一寸老茧都藏着这份工作的艰辛。

  11月3日,笔者对话了升井后的李国阳,听他讲述从“人扛肩抬”到“机械帮手”的作业变迁。

昔日艰辛:人扛肩抬的重体力活

  “井下装管道,那可是实打实的重体力活!”李国阳谈及平日里的工作,语气里满是感慨。6米长的瓦斯管,一根就有几百斤重,得4到6人一起肩扛手托,在坑坑洼洼的巷道里一步一步挪。脚下稍不留神,就可能摔个趔趄;更让人揪心的是,管道安装位置大多偏高,他们要么搭起脚手架,要么站在皮带架上,用倒链一点点往上吊,底下还得有人时刻盯着防护,全程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就怕管道没抓稳滑下来伤人。

  “装一根管子,前前后后得将近1小时,我们每班拼尽全力,也就能装五六根。”李国阳揉了揉胳膊说,“每次下班,胳膊和腿都像散了架似的,连抬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管道铺设是矿井延伸、保障生产接续的关键活。在过去,这活儿基本全靠人力硬扛,矿工们累得直喘气,作业效率却上不去。遇上狭窄、灯光又暗的倾斜巷道,不仅管道容易滑落,作业人员还有坠落的风险。这样的作业环境,李国阳和工友们一干就是好多年。

迎来转机:智能“新助手”下矿井

  就在李国阳以为这辈子可能都要这样靠体力“硬拼”下去的时候,转机来了。

  “老李,快看!这是咱们新引进的矿用液压管道安装辅助车,专门用来在井下安装管道,以后你们干活肯定能轻松不少!”一天,矿井机电部负责人指着一台体型小巧、带着移动机械臂的设备对李国阳说。

  李国阳一下子来了精神,围着这台“新助手”转了好几圈。承载式履带驱动,在巷道里走起来稳当,前端的抓手机构可360度旋转,能抓举1吨重的东西,还能远程遥控操作。

  这台由机电公司自主设计制造的新装备,让李国阳眼前一亮:“要是以后真用这装备,过去五六个人才能干的活,现在俩人就能完成!这样一来,我们工作起来更安全!”

今时变革:从“硬拼”到“智控”

  李国阳按捺不住兴奋,赶紧拿起遥控器尝试操作。指尖轻轻拨了下操纵杆,机械臂灵活地伸了出去,稳稳抓住一根约百公斤重的管道,缓缓抬升到三四米高的位置,他又按了几个按钮,车载平台慢慢升了起来,为安装人员搭起了稳固的支撑。

  “这真是太方便了!”李国阳心里忍不住想象起以后作业的画面:幽暗的巷道里,昏暗的灯光下,只有一两个人在一旁操作遥控器,机械臂稳稳夹起瓦斯管道,慢慢升到安装位置,不到十分钟,一根管道就装好了。曾经回荡着他们“一二、一二”号子声的巷道,以后只剩下液压机械轻轻的运转声萦绕在耳边。

  新装备要是投入使用,井下瓦斯管道铺设的日子将彻底变了样。李国阳再也不用为繁重的体力活犯愁,不用再时刻担心安全问题。

  从“人抬肩扛”到机器自动搬运,从“人海战术”到“一键操控”,从高风险作业到安全精准安装,这台矿用液压管道安装辅助车,不仅让李国阳这样的管道安装工的工作模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更成了煤矿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实现减人提效的生动写照。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装备走进矿井,井下管道安装正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发展。在这股智能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矿山神器”将深入井下,推动煤炭行业摆脱对人力的过度依赖,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