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在国家管网北京管道公司陕西输油气分公司榆林作业区,提起邬建国,大家都尊称他为“邬师傅”。四十余载扎根运维作业一线,他用一句最朴实的话,道出了心中那份执着与坚守:“干一样活,至少要管三年!”这是他身体力行的工作准则,也是对工匠精神最本真的诠释。
直面挑战,打破垄断
“机器是有生命的!”11月3日,邬建国对记者这样说。在他眼里,每台压缩机都有自己的“脉搏”和“脾气”。
压缩机被誉为天然气管网的“心脏”,其维护保养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一旦发生故障,不仅需要等待长达半年的维修周期,还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咱自己看着都憋屈。”邬建国回忆道。
为改变这一局面,榆林作业区毅然走上自主维保的探索之路。邬建国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向这一技术壁垒发起冲击。2019年,作业区迎来机组大修后首次0.5K自主维保任务。面对这项挑战,邬建国每天早早到岗,精心安排每一个作业细节,最终带领团队圆满完成维保任务,实现了自主维保的“零的突破”。那一年,他们累计完成13台次压缩机组自主维护保养工作,为后续技术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勇于创新,巧解难题
“我们自己修!”这是邬建国的另一句口头禅。在他看来,创新并非高深理论,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有一次,空冷器扇叶传动轴因长时间运转,直径从75毫米磨损至67毫米,引发设备晃动。若更换新轴,定制周期长达一个月。邬建国当即带领学徒亲自上手,现场补焊、手动修磨,还用最传统的“透光法”检测平直度,最终使修复后的轴各项参数完全符合要求,设备运行起来比之前更“丝滑”。
在榆林压气站RY3403机组8K保养时,厂家服务工程师提出,需要对压缩机定位销钉重新钻配铰孔,这就需购置专用工具和进口配件,不仅费用高,耗时也长。邬建国大胆提出疑问:“能不能不换,只修?”随后,他拿起锉刀,对一枚长50毫米的销钉进行渐变式修磨,最终使其完全达到质量要求,成功复位安装。
在负责压缩机组维保的五年里,邬建国带领团队共研制出54件专用工具。这些“神器”不仅有效提高了维保效率,更让团队在面对外国技术垄断时挺直了腰杆。
倾囊相授,匠心传承
“一个人会不算会,大家都会才叫真本事。”邬建国不仅自己坚持学习,更注重经验的传承与团队的培养。
为帮助青年员工尽快掌握技术,邬建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他拍摄了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还手绘多幅发动机和压缩机部件剖视图,把复杂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第一次尝试离心式压缩机自主保养时,他带头趴在地上拆解管路,手把手教大家观察油品颜色、控制清洗温度。遇到设备振动异常的情况,他陪着年轻员工连续三天监测数据,一同分析振动源、调整参数。
退休前最后一周,邬建国仍坚守在维保现场,为大家上“最后一课”。他细致地演示各种工装的使用方法,耐心讲解:“先把这个定位销对准孔位,确保工装与电机完全同心。紧固这四个螺栓要采用对角线法,逐步均匀加力……”
四十五年间,邬建国完成技术革新40多项,自主研发维保工具50余项,将压缩机组自主维保效率提高50%以上,先后荣获“石油工业质量科技成果奖”“技术革新奖”、集团公司“管网工匠”等多项荣誉。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