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鲁友广
空旷的厂房里,风声呼啸。李乾坤仰起头,灯光在高耸的穹顶下摇曳,仿佛随时会被卷入那看不见的气流之中。脚下,是精密控制的温区系统,温差超过100℃,一会儿要防冻,一会儿要抗热。他站在这个“风暴中心”,语气平静地说:“在这里,电气设备根本不肯正常工作。”
李乾坤是陕建一建安装第三公司项目经理。他的职业生涯,是一部与“不可能”较劲的工程日志,更是一部关于人、时间与系统的极限挑战史。
在风暴中“做手术”
那是一座堪比小型气象系统的厂房。跨距近百米,高度几十米,用李乾坤的话来说,厂房内部常年刮着十几级大风。他要做的,是在这样一个“风暴空间”里,完成一套精度极高的环境模拟系统。
最棘手的是温差,由低温到高温超过100℃,还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切换,温度波动必须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就像在给厂房做心脏手术。”他说,低温要保温,高温要绝热,还要防止局部过热,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更大的挑战来自空中。大风中,灯具和机电设备如何固定?工人系着安全绳在空中作业,工具都被风吹得乱晃。那不是安装,那是与风搏斗。
而这还不是全部。厂房还需与多个外部系统联动,接口协议不一、功率差异大,通讯模块和控制逻辑几乎要“现场编程”。“就像让一群说不同语言的人一起合唱,还得唱准每一个音符。”他比喻道。
李乾坤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直面困难。他将问题拆解开来,逐个击破:定制防风固定件、分层控制温度场、开发通用通讯接口……最终,厂房如期投用,系统也非常稳定。
60天,一场没有退路的战役
如果说厂房项目是技术上的极限挑战,那“雁塔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则是对时间与管理的全面考验。
60天,是从机电安装到配合精装修的全部时间。正常情况下,这类项目需要180天左右。
养老项目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个插座的安装高度、一盏灯的亮度控制,都关乎老人的安全和舒适。再加上土建、精装、医疗、智能化四个团队交叉作业,工序冲突频发。
李乾坤没有乱。他做了一张巨大的“作战图”,将整个项目分为5大功能区,并制定了工序衔接表。每天早晨,他会站在图前调度资源:“A区今天必须完成管线预埋,B区下午3点前灯具到位。”
他还成立了细节攻坚组,由两名有养老项目经验的工程师牵头,制作标准样板间。所有工人必须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我们输不起返工的时间。”他说。
60天后,项目如期交付。没有庆典,没有鲜花,只有一群人在夕阳下默默收拾工具。“那一刻,我们赢了。”李乾坤说,“不是赢了多少奖金,是赢了自己。”
在实战中压担子培养人
最令他动容的,是一次突发漏水事件。
管道阀门失控,水势汹涌,即将打湿电箱和临时线路,情况危急。李乾坤大喊一声:“关总阀!拿螺栓!”库管员和另一名工人毫不犹豫跳进水中,和他一起抬起阀门。
10分钟后,泄漏终于止住。浑身湿透的几个人站在水里相视一笑,白汽从嘴边呼出,额头不知是汗还是水。李乾坤后来回忆道:“水很冷,但心是热的。从他们奋不顾身跳进水里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们是能一起扛事的。”
这样的团队凝聚力之所以存在,李乾坤始终相信“人”是最根本的原因。这是一个“中青配”团队,老师傅的沉稳与经验,年轻人的活力与冲劲,形成1+1>2的团体效应。
李乾坤更善于在实战中压担子培养人。一位原本只是“跟班”的同事,被他委以临时设施建设的重任,“压力就是动力,他完成得非常出色。”后来,这位同事成为主力工长,所负责的项目更是拿下“鲁班奖”和“安装之星”。李乾坤还将一栋三层楼的电气施工全部交给入职刚满两个月的新人主导。“很多人觉得冒险,但我看到了他的潜力。”
回顾多年项目管理生涯,李乾坤表示,最大的收获不是奖杯和证书,而是被信任。“成功不仅仅是项目按时完工,更是团队成员的成长——当然,也有我自己的成长。”
他知道,下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已经在路上,但他准备好了——带着团队,和那颗始终如一的建设者的心。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