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舒杨
当“垮掉的一代”的标签逐渐褪去,90后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各行各业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在城市地铁幽深的隧道中,就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的守护者——钢轨探伤工。
他们如同为钢轨“听诊”的医生,手持精密仪器,在寂静的深夜守护着白昼里千万乘客的出行安全。35岁的无损检测技师、陕西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探伤检修工长庾彬,正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扎根钢轨探伤一线已整整13年,先后荣获“陕西产业工匠人才”“城际工匠”等称号,成为行业技术标杆。
凌晨时分,城市陷入沉睡,地铁隧道内却灯火通明。庾彬和他的90后探伤小组早已整装待发,手持钢轨探伤仪,开始为地铁钢轨进行细致入微的“体检”。他们的使命是发现那些肉眼无法察觉的细微裂纹和伤损,确保每一趟列车都能安全平稳运行。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却维系着城市交通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作为钢轨安全的“守门人”,庾彬手持国家无损检测Ⅱ级证书,技术精湛,一丝不苟。他常言:“毫米之差就是生死之别”,这份对精度的极致追求,凝结成他独创的“听声辨伤”与“图像识裂”绝活。
8年间,他带领班组累计完成钢轨探伤2300公里、焊缝探伤14835处,成功发现伤损40处,其中5处为可能引发重大行车事故的隐患。艺术中心站伸缩调节器螺孔半边裂、渭秦区间铝热焊轨距角气孔等疑难缺陷,都在他精准的判断下无处遁形,多次化险为夷。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效准确的方法,被业内誉为“庾式标准”,成为探伤作业的范本。
面对工作中设备损耗高、效率提升难等实际问题,庾彬展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主导技术攻关,通过修复利用废旧探头线电缆、回收再利用编码器轴等措施,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超过1.5万元。他研发的接头螺栓专用扳手、探伤工器具运输车等实用工具,有效提升了现场作业效率。他总结的“标准化工器具清点法”已在行业内推广。其撰写的专业论文《地铁钢轨焊缝探伤中相控阵技术的应用前景》在行业权威期刊发表并获得一等奖,切实推动了技术成果向安全效益的转化。
深知技术传承的重要性,庾彬积极投身于人才培养,牵头建立专业的探伤实验室,并成立了“庾彬创新工作室”,将其打造成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于一体的平台。他倾囊相授,编写了59套专业课件,培养出技术骨干5人,带徒4人。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攻克技术难题13项,显著提升了故障解决率,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孵化器”。
“很多人觉得我们90后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尤其是像钢轨探伤这样又脏又累,还得日夜颠倒地工作。”庾彬回忆起初入行时面对的质疑,“但我就是想证明,我们不仅能做,还能做得更好。”
如今,在西安城际铁路的钢轨旁,庾彬和他的90后伙伴们,正用每一个深夜的专注坚守、每一次毫厘之间的精准判断,默默履行着守护者的职责。他们用专业和汗水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高效运行,以实际行动打破了曾经的偏见,重新定义了属于90后的责任与荣光,成为支撑城市脉搏安全跳动的坚实力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