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工会服务沃土 书写职工幸福答卷 ——访汉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吴大美
日期:2025-11-17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永刚 杨志勇 见习记者 张希若

  “车坏在半路要修好几天,没想到在4S店旁边的司机之家能免费住宿,洗衣、淋浴、热饭等设施一应俱全,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不久前,货车司机王全生在安康市汉阴县洞河司机之家连住了3天,临走时他还特意向这里的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这一幕,正是汉阴县总工会用心服务职工的生动写照之一。

  近年来,该县总工会工作屡创佳绩,先后获评全省“五强”示范县级工会,省、市县区工会经审规范化建设优秀等次,“全省职工互助保障先进集体”,在县目标责任考核中也多次获优秀等次,在助推汉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彰显了担当作为。为此,记者专访了汉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吴大美,了解到他们“深耕工会服务沃土、书写职工幸福答卷”的做法、成绩和经验。

锚定“五强”目标

筑牢工会发展根基

  围绕“五强”目标,汉阴县总工会从凝心铸魂、筑牢发展根基入手,组织成立“先锋号”宣讲团,依托职工书屋、工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教活动超百场次,覆盖职工超万人。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累计宣传各级劳模工匠典型事迹90余人次,评选“汉阴工匠”9名、县级劳动模范49名,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汉阴大厨”劳务品牌成功获评市级认定,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持续推进“小三级”工会建设和非公企业工会建设三年行动中,采取“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模式,开展主动上门服务、集中入会行动,不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近三年来新组建工会组织超30家,发展会员超2000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占比超30%,城关镇工会联合会荣获“全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兜底建’工作示范单位”。

  同时,投入奖补资金67.2万元支持基层工会标准化建设,聘用11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充实镇级服务队伍,为“五强”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只有筑牢工会组织的发展根基,才能为广大职工更好地提供创新和实践平台。”吴大美说。

创新“三链融合”机制

打造暖心服务矩阵

  “工会服务阵地是联系职工的‘物理纽带’,也是服务职工的‘前沿窗口’,如何让阵地真正实现‘建得实、管得好、用得活’?‘三链融合’工作思路就是我们探索的结果。”吴大美娓娓道来。

  在“协同链”建设中,汉阴县总工会建立“党委领导、工会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驿站联建机制,整合工会、政府、企业、社区优势资源破解场地、资金难题,并出台《关于支持培育工会驿站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统一建设标准。三年来,他们联合建成工会驿站12处、司机之家2处、工会服务站50余个。通过“15分钟服务半径”规划与地图导航接入,驿站月均服务超8000人次,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密集区域全覆盖。

  在“管理链”优化中,汉阴县总工会出台《工会驿站管理办法(试行)》,配套签订监督管理协议厘清权责,建立“试运营+集体评定+有序退出+动态补位”全周期机制——新建驿站设3个月试运营期,对运维不佳站点实施“黄牌预警”“红牌退出”。同时,创新推行“站点管家”模式,邀请骑手、环卫工人参与日常管理,通过需求清单、意见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优化建议30余条,让驿站服务精准匹配职工需求。

  在“服务链”延伸中,汉阴县工会驿站建设不仅提供基础服务,还依托阵地开展“四送”服务、暖冬行动、维权讲座、爱心义诊、公益理发等活动,与人社局联动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动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担任“流动网格员”参与社区治理。如今,税务局驿站、美团骑手之家获评省、市级“最美驿站”,“三链融合”的工作思路与做法入选2025年全省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驿站好评率达99%。

构建“三位一体”维权体系

畅通职工诉求通道

  吴大美表示:“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我们要让职工维权有路、解忧有人、纾困有方。为此,坚持以‘棋’布局、以‘桥’连心、以‘网’护航,加快构建‘三位一体’职工维权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凝聚多元合力,下好职工维权服务“一盘棋”。目前,该县总工会推动建立了“工会+人社+法院+司法”劳动人事争议裁前调解工作室,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调解规定,实现了案卷互阅、政策互通、纠纷共调,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维权合力。同时,依托创新推行的“双联”工作机制,通过“班子成员联委员、委员联代表、代表联职工”的内联渠道、双向直通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的联系方式,动态掌握职工思想、工作情况,及时收集处置职工意见和建议,有效打通职工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急难愁盼,搭牢职工权益维护“连心桥”。在维权服务实践中,该县总工会推动“调、裁、访”深度融合,协同建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工伤待遇争议速裁庭,健全跟踪和评价机制,开展动态监督和定期回访,将平均办案时间缩短15天。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探索“1+3+N”方式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当日申请、当日受理、当日指派”,让维权服务更加高效便捷。近年来全县工会组织累计参与各类劳动争议纠纷调解167件,调解成功率达82%,涉案金额900余万元。

  建强服务载体,筑牢和谐劳动关系“防护网”。依托工人文化宫、工会驿站等阵地,将维权服务延伸到职工身边。同时,与人社局联动,建立健全47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19个劳动法律监督组织,选聘调解员、监督员179人,形成了专业化的维权服务队伍。通过健全的系统化维权服务体系,不仅有效提升了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更实现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的目标。汉阴经开区工会联合会被省总工会确定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先行先试单位。

  谈及今后的工作,吴大美表示,他们将继续以“五强”工会建设为统领,深化“双联”工作机制,推动“12558”工作思路落地见效,做实做优服务阵地,拓展维权服务实践路径,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服务职工,为“锦绣汉阴”建设凝聚更多工会力量。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