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腹地结硕果 铁路帮扶谱新篇 ——西安西站助力勉县杨庄村乡村振兴纪实
日期:2025-11-17   来源:陕工网

  深秋的秦巴山区层林尽染,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元墩镇杨庄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架整齐排列,玉木耳如雪片般缀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车。这座曾因交通闭塞、产业单一而陷入贫困的山区村落,如今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西站的持续帮扶下,已蜕变为远近闻名的“菌菇之乡”,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之路。

精准调研破难题,产业车间落地生根。

  杨庄村地处秦巴腹地,气候温润、昼夜温差大,是食用菌生长的天然宝地。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技术短板与市场渠道,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2018年,西安西站经过实地勘察与市场分析,决定以食用菌产业为突破口,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建成占地25亩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帮扶车间,配备18个标准化生产大棚、15个晾晒棚及智能温控系统,实现菌棒加工、种植、烘干、包装全链条覆盖。“过去我们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杨凤平是产业车间的技术员,她算了一笔账:自2019年车间投产以来,已带动16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近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创收超50万元。

多元种植拓市场,科技赋能提质效。

  产业初期,单一品种的玉木耳种植曾导致销售受阻。西安西站驻村工作队迅速调整策略,联合村两委赴西安、咸阳等地开展市场调研,引入香菇、黑木耳等品种,形成“8个香菇棚+4个黑木耳棚+6个玉木耳棚”的多品类种植格局。通过错峰上市、延长供货周期,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今年我们培育了近18万袋菌棒,预计产鲜木耳(玉木耳+黑木耳)8万余斤,鲜香菇85000斤,产值超60万元。”基地负责人杨保庆介绍,车间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与相关助农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通过铁路团购、西铁行APP平台拓展销路。2025年上半年,仅食用菌销售就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产品远销汉中、西安、咸阳等地各大商超及铁路职工餐桌。

“五色”产业绘蓝图,联农带农促增收。

  在巩固食用菌主导产业的同时,西安西站立足杨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五色”特色种植业:红色辣椒、绿色茶叶、黑色蘑菇、白色玉木耳、黄色金丝皇菊。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全村2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铁路帮我们修了路、通了网,还教我们搞直播卖货。”村民蒲成中指着手机里的订单笑道。驻村工作队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云销售”,将腊肉、山茶、土蜂蜜等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2025年,杨庄村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14万元,成为铁路干部职工餐桌上的“香饽饽”。

长效机制固成果,乡村振兴启新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我们要让杨庄村的菌菇香飘得更远。”西安西站驻村第一书记郭战文表示,未来将深化“三个持续”:一是持续扩大生产规模,计划新增20亩种植基地;二是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三是持续拓宽销售渠道,探索跨境电商合作。如今,杨庄村的菌菇产业已形成“产加销”一体化链条,带动周边3个村联动发展,全县食用菌年产量达3900吨,产值1.8亿元。从“输血”到“造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振兴”,西安西站用十年坚守诠释了国铁企业的责任担当,让秦巴山区的“小木耳”长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树”。

  山风拂过菌架,银耳轻颤如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西安西站与杨庄村的故事仍在续写。当一列列火车载着菌香驶向远方,乡村振兴的列车正满载着幸福,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左鹏 滕秦溥)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