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11时许,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五所/中船华雷所属第十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船十二所”)新落成的职工餐厅里暖意融融。自助区域,刚出锅的红烧排骨、清炒时蔬等十余种菜品依次摆开。另一侧,特色档口内的麻辣鱼、重庆小面陆续出锅。
结束一上午工作的职工信步走入餐厅,饭菜香、谈笑声交织,构成最具烟火气的温馨画面。
10月23日,记者走进这座职工餐厅,探寻中船十二所如何通过“一顿饭”打造职工驿站和暖心港湾,让“幸福中船人”从理念构建变为职工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从犯难到开心
“以前总操心给孩子做饭,中午像打仗,忙完没休息又要赶去上班。”钛及高温合金研究室技术员胡博坦言。这曾是困扰许多职工,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所“犯难”的问题。
“研究所生产涉及热加工,一线科研人员有时面临艰苦的工作条件。”中船十二所党委书记、所长何源介绍,30年前所里曾尝试开办“大灶”,但效果不理想。眼下,职工体检中反映的健康问题与调研反馈信息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建一个高质量餐厅。
职工的呼声就是工作重心。2025年度工作会暨职代会上,“建设职工餐厅”被列为当年必须办好的“五件大事”之一。中船十二所随即成立职工餐厅建设专班,综合管理、工会、纪检等多部门协同推进。
“38亩科研区、120亩科技产业园,400余名职工分布其中。餐厅建在哪儿?”何源回忆,“选址和设计方案历经反复论证。”通过多次现场勘测和外出调研,最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施工期间,建设专班统筹推进结构改造、水电布线与厨具安装。为确保餐厅如期投用,团队9月底启动了“试运营”,组织职工代表模拟演练、错峰供餐,并安排志愿者收集反馈、优化流程。
10月9日,职工餐厅正式揭牌。这座现代化餐厅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100多人用餐,智能结算系统、自助选餐区、特色风味窗口和休闲茶饮区一应俱全。
午饭时间,胡博在自选区十几道热气腾腾的饭菜中搭配了一盘可口午餐。“大人孩子都有了午休时间,孩子下午上课有精神,大人工作也在状态。”他笑道。
从忧心到放心
餐厅建成后,中船十二所综合管理部承担了餐厅运营的具体职责。如何更好服务职工,成了他们的新课题。
实实在在的补贴是第一步。中船十二所为职工统一提供餐费补贴,切实减轻职工日常餐饮支出负担,让职工得到实惠。同时,职工餐补还能在餐厅配套的超市买水果,或带份牛排、饺子回家。这份贴心延伸到了家庭——餐厅提供带饭服务,职工用餐后还能为家人带上一份,省心省力。
“所选餐饮公司在价格、服务与响应速度上均经过综合考量。”综合管理部主任刘海涛表示,烹饪原料来源均公示,并接受不定期抽查。
特色档口一侧,留样柜三日内的餐品密封保存于此。“有问题可以立刻追溯源头,也方便追责。”刘海涛解释。今年新入所职工贾子祺感慨道:“工作日用餐都在所里解决,父母不再忧心我点外卖。”
倾听让服务更对胃口。中船十二所成立了监督组,实时收集职工意见,运营首周就优化了十余项细节。智慧点餐系统让职工通过手机提前预订外带餐品,减少等候和排队时间。
针对职工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点,职工餐厅通过线下问卷与线上反馈收集菜品需求——有职工提出想吃河南烩面和陕南焖面,三日内档口便提供对应菜品。这种灵活性,同样是企业对餐饮公司的考量因素之一。
为避免拥堵,餐厅根据不同工作区下班时间实行错峰用餐,并为一线职工提供统一送餐服务。
从舌尖到心间
职工餐厅作为中船十二所践行“幸福中船人”理念的缩影,将温暖从“舌尖”传递至“心间”。在解决“就餐难”的同时,更在其他为职工办实事上同步发力。
针对青年职工安居需求,中船十二所近两年投入专项资金,升级改造已有十多年历史的单身公寓,翻新近20间房间,并配套24小时维修与定期保洁服务。同时每年安排专项预算,为职工投保互助保障险、人身险、家财险等,覆盖意外、重疾与财产等多方面。
科研区也经历了一系列局部改造——新建车棚、优化新风系统,增设食堂旁的休闲健身区,方便职工饭后散步和日常锻炼。
一餐一饭、一砖一瓦,共同搭建起“幸福中船人”的现实图景。
如今,职工餐厅已成为中船十二所最聚人气的地方之一。每到饭点,大家在此交流思想、放松身心,餐厅成了信息场、交流站和暖心角,也让职工一日三餐从“将就”变成“讲究”。何源透露:“后续还将推出美食节、烘焙活动和职工集体生日会等。”
“不仅要办好职工餐厅,使其成为职工的‘充电站’,更要将‘以职工为中心’理念贯穿始终。”何源表示。
记者手记
“番茄鱼、排骨米线,天冷了想喝个热拿铁……”中船十二所所长何源随口提及青年职工对餐厅菜品的“心愿单”,让记者印象深刻。
他常留意年轻职工的饮食偏好与口味特点,主动观察他们的就餐选择,也会特意考察其他企业餐厅的亮点。把职工放在心上,是对意见的倾听、是细节上的改变……这些点滴都化作暖流,温暖着职工的心,让职工在餐厅烟火气中更有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