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个性化服务”和“情感需求”的追求日益增多——陪伴经济“悄悄火起来”(图文)
日期:2025-10-29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看病陪同帮助,锻炼陪伴指导……随着人们对“个性化服务”和“情感需求”的追求日益增多——

陪伴经济“悄悄火起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杨汶洁(左)陪跑。

  王敏(右)为客户打印报告。

  以市场逻辑弥补因家庭结构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需求缺口,这是“陪伴经济”的价值所在。如今,陪诊、陪跑、城市陪拍、装修陪跑……各式各样的陪伴服务正在悄悄火起来。这些服务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提供,让获取陪伴变得直接高效,更好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10月23日至27日,记者跟随两位从事“陪伴经济”职业的年轻人一起,走进他们的工作,了解那些“陪伴故事”。

陪诊——“临时家人”也要“用心”

  10月23日,在西安市西京医院门诊大厅,陪诊师王敏熟练地在自助机上完成取号,指尖快速在屏幕上滑动,确认就诊科室……当天,她要为远在青海住院的肿瘤患者完成一场特殊的“代问诊”。

  “患者肿瘤已转移至肾脏,家属实在无法跨省到场,特意委托我向泌尿科专家咨询治疗建议。”王敏一边整理手中的CT影像资料,一边向记者解释。在专家诊室里,她没有急于开口,而是先将患者近期的用药记录、检查指标按时间线依次排开,用简洁的语言向医生传递关键病情信息。坐诊专家分析治疗方案时,她一边专心听着每一句话,一边用笔快速记录重点,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问诊结束后,她蹲在走廊角落,将“优先控制肾功能损伤”“调整靶向药剂量”等核心建议整理成文字,发送给家属,“这样家属能更直观地了解专家意见,也方便和青海的主治医生沟通。”她说。

  从业3年以来,王敏早已将“临时家人”的理念融入每一次服务之中。“陪诊不只是跑腿,更是帮患者架起与医院沟通的桥梁。”她说。

  如今,她就职的看病帮科技公司,已形成一套标准化服务流程:接到委托后,团队会先梳理患者病史与就诊需求,提前规划就医路线、对接目标科室,甚至预判可能需要的检查项目。“有位老人之前在其他医院做过检查,我们提前和西京医院沟通,确认部分报告有效,避免了重复检查,光这一项就帮老人节省了两天时间和近千元检查费用。”王敏回忆道。

  在王敏看来,陪诊服务的核心竞争力,藏在“用心”的细节里。她的手机里记录着张阿姨对青霉素过敏,每次就诊前必须提前告知医生;李叔叔听力不好,沟通时需要放慢语速、提高音量……“我们很多客户都是老客户转介绍来的,这份信任比什么都重要。”王敏认真地说。

陪跑——个性定制贯穿“科学”

  10月26日,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跑道上,陪跑员杨汶洁正在帮助张先生调整跑步姿势。“肩膀放松,不要含胸,想象头顶有一根线往上拉。”杨汶洁一边慢跑,一边用手轻拍张先生的背部,纠正他的含胸习惯。

  张先生因长期久坐、运动量少导致身体出现血压高、血糖高等病症,最近开始尝试跑步健身,却因姿势不当而感到膝盖酸痛,“一开始以为是自己体力不行,后来才知道是跑步姿势错了,跟着小杨跑了三次,膝盖不疼了,跑起来也更轻松。”张先生说。

  在杨汶洁的陪跑服务中,“科学”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每次接到新客户,他都会先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是否有基础疾病、运动频率如何、有无受伤史,再结合这些信息制定个性化陪跑方案。“很多人觉得跑步伤膝盖,其实是陷入了误区。”杨汶洁解释道,正确的跑步姿势应该是脚掌中部先着地,通过膝盖的缓冲作用减少冲击力,“但很多人习惯用脚尖或脚跟先着地,再加上核心力量不足,长期下来自然会伤膝盖。”

  在陪跑过程中,遇到跑者出现呼吸急促、步伐紊乱的情况,他会及时放慢速度,指导对方调整呼吸节奏,“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找到自己的节奏最重要,不用刻意追求配速。”

  此外,为了让跑者更好地理解科学运动,杨汶洁还会拍摄关于如何用正确跑步姿势训练的视频,提醒不同跑者的姿势问题与改善建议。

  在他的陪伴下,不少跑者不仅完成了从“不敢跑”到“能跑5公里”的突破,还养成了科学运动的习惯——有人开始坚持做跑前热身、跑后拉伸,有人学会了通过心率监测判断运动强度,还有人加入了他组建的跑友群,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陪伴经济的兴起,本质上是人们对‘个性化服务’和‘情感需求’的追求。”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表示,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医疗、运动、文旅等领域面临“独自应对”的困境,而“陪伴服务”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提供专业的技能支持,还能给予情感上的慰藉,这种‘专业能力+情感温度’的双重优势,让陪伴经济成为激活消费潜力的新增长点。”

采访手记

  在西京医院走廊整理问诊要点的王敏,在大明宫跑道纠正跑步姿势的杨汶洁,是我此次采访中最难忘的两个身影。他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叙事,却蕴含着着最实在的民生需求。

  陪诊时记录的每一条医嘱、陪跑时调整的每一次呼吸,看似细碎,却精准地为那些有需求群体所面临的“一个人扛”困境提供了帮助——肿瘤患者家属无需跨省奔波,久坐族能安全开启运动计划。这些服务的核心,从来不只是“业务”,更是用专业能力搭建起信任的桥梁,用情感温度化解孤独焦虑。

  当“临时家人”成为陪诊师的自我要求,当“科学运动”成为陪跑员的服务准则,我理解了“陪伴经济”兴起的意义:它不仅是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更是社会精细化服务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