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挽救”兑换的部分纸币 受访单位供图
近日,在中国银行西安鄠邑区古槐广场支行的营业大厅,70多岁的杨阿姨(化名)正在焦急地等待一个结果。
一天前,杨阿姨忽然想起了她之前深埋在地下的一笔钱,但挖出来后这笔钱却让她心痛不已。
“打开杨阿姨拿来的塑料袋,我们发现里面是一摞面额不等的纸币,粘连在一起成了‘纸疙瘩’。”中国银行西安鄠邑区古槐广场支行副行长严喆告诉记者。
这些已严重霉变、粘连成块,部分甚至碳化、腐烂的纸币,还能兑换吗?兑换标准又是如何规定的?为此,“钟小楼”记者进行了采访。
求助:钞票发霉成了“纸疙瘩”
“因为最近要用钱,所以才想起埋在地下的钱,但取出后发现都粘成一团了。”杨阿姨对银行工作人员说,当初她把平时不用的现金放进一个塑料袋,然后埋在自家屋旁地下,自以为很安全,却没想到发生了霉变。
“由于长期受地下潮气、微生物侵蚀及土壤挤压,纸币已严重霉变、粘连成块,不少票面污损程度远超寻常。”回忆起当时看到的场景,严喆告诉记者。
杨阿姨说,这些纸币共计2000元,面额有少量100元的,大部分是10元、20元、50元的。“具体数额无法确认,因为部分纸币已经面目全非了。”严喆说,严重霉变、粘连成块的纸币,揭开后没有几张是完整的,即使拼在纸上也是千疮百孔。
结果:银行全力“挽救”兑换515元
“阿姨您别着急,我们一定全力‘挽救’。”严喆一边安抚杨阿姨的情绪,一边立刻安排员工着手处理残损币。
鉴于纸币损毁情况异常复杂,大面积粘连、霉烂、碳化,银行工作人员组成了临时鉴定小组。同时,在具备专业通风、防尘、温湿度控制的环境下,小组成员佩戴手套、口罩,使用镊子、软毛刷、专业灯光、放大镜等工具,以“考古”般的细致和耐心,对粘连成块的纸币进行了物理分离,同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标准,最大程度地确认了可兑换金额,并向杨阿姨一一说明认定的兑换结果。
“残缺、污损人民币的剩余面积比例(以下简称‘剩余面积比例’),是指剩余面积占原票面面积的比例。”严喆说,符合兑换规定的残缺、污损人民币,以票面剩余面积比例为基础的“全额”“半额”兑换标准进行兑换。
具体标准为,剩余面积比例在四分之三(含)以上,按照原面额全额兑换;剩余面积比例在二分之一(含)以上不满四分之三的,或者纸币呈正十字形缺少四分之一的,按照原面额的一半兑换。
四十分钟后,杨阿姨终于获得了兑换结果:她带来的污损纸币共兑换515元。其中,全额兑换的有20张20元、1张50元和2张10元,“半额”兑换的有2张20元和1张50元。“我本来以为这些钱要打水漂了,没想到还能‘捡’回来500多元,真是太感谢了!”杨阿姨说。
提醒:某些残缺污损人民币或不予兑换
“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应注意珍惜、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严喆提醒,如果市民手中有暂时不用的人民币,不要随意藏放,以免丢失、损坏或遗忘。“一旦发现残缺污损不宜流通的人民币,应及时到银行兑换。”严喆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规定了残缺污损人民币不予兑换情形。
根据《征求意见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残缺、污损人民币,不予兑换:重要防伪特征缺失,无法辨别为真币的;无法辨别面额的;剩余面积比例不满二分之一的。
此外,《征求意见稿》规定,持有人对金融机构认定的兑换结果有异议的,可自金融机构兑换认定书出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鉴定。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做出鉴定并出具鉴定书。
记者 李猛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