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企业新闻 40载,铭记 致敬 前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参与我国“三抓”任务历程回顾
2024-04-19 14:29:12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1983年7月熊之凡(左一)等进行东方红二号通讯舱测试。(资料照片)

五〇四所研制人员在远望号测量船上。(资料照片)

 

4月16日,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然而在40年前的当天,确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4月16日,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研制并发射同步定点卫星的国家,并从此在外层空间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占据了应有位置。随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电视和广播节目等传送,开展了图片、文字传真和数字电话通信等多种应用。至此,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三抓”任务圆满完成。这些任务的完成,使我国战略导弹和航天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为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和航天科技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

铭记:“三抓”任务的提出和实施

1975年,我国制定了战略导弹和航天技术新的发展规划,确定了我国80年代前期主要完成的“三抓”任务的目标,即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液体远程弹道导弹、从水下发射固体推进剂的战略导弹、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77年9月,党中央正式批准这一规划。

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液体远程弹道导弹任务是“三抓”任务中的第一项,对该导弹的定型试验又称为580试验。该导弹经历了从01批到02批的研制,在1977年以后才纳入正轨加紧研制。为确保该项任务的成功,参研人员进行了大量工作,以确保打入目标框,同时为了回收弹头遥测舱和给两艘远望号测量船护航,派出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海军远洋舰队。

1980年5月,在正式的发射过程中,导弹飞行8000公里后准确地命中目标框,弹头遥测舱落入蔚蓝色的洋面,泛起一片翠绿色。随后,直升机打捞起遥测回收舱。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液体远程弹道导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对于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三抓”任务的第二项是从水下发射固体推进剂的战略导弹。1982年10月12日清晨,装载着固体潜地导弹的试验潜艇徐徐驶向深海,随后下潜,消失在平静的海面下。突然,海面腾起数十米的水柱。一枚闪着银光的导弹喷射出橘红色的火焰,呼啸着穿出海面,直上蓝天,飞向预定的公海海域。

随后,导弹准确溅落的消息传来:中国第一枚潜地导弹成功发射了。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

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是“三抓”任务的第三项,也被称为“331”工程。“331”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东方红二号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地面测控网、发射场和卫星地面站五个大系统。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采用了低温液氢液氧发动机这项新技术,它要把1吨多重的通信卫星送入大椭圆同步转移轨道,再启动星上远地点发动机把卫星送入准同步轨道,最后由卫星自身漂移和地面测控中心引导到定点位置,再通过卫星地面站和卫星联成通信和广播渠道。

这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大力协同才能完成的任务,在众多环节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一点问题就会影响全局,甚至会导致全盘失败。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进入太空。4月16日,卫星成功定点,经过各项通信试验,卫星各项功能指标均满足要求。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彻底改变了我国边远地区通信落后的状况。

“三抓”任务的完成,提升了我国卫星海上测控能力并形成许多工程技术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空间事业发展中许多核心、基础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国航天大系统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三抓”任务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前身五〇四所承担了双频测速定位系统,包括装载在运载火箭上的信标发射机和远望号测量船载的双频测速仪。在东方红二号卫星上,五〇四所承担研制了转发器分系统、天线分系统、应答机以及地面测控跟踪设备等项目的研制任务。五〇四所的航天人出色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任务,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解决了众多工程难题。这些工作,无论是技术要求还是系统功能都处于工程任务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西安分院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的双频设备以及地面测控设备,形成的地面海上测控网,对“三抓”三项任务形成了有力支撑,确保了三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和推进。

纪念:带着“裹尸袋”出征的英勇无畏

建造远洋跟踪测量船是进行远程运载火箭、固体燃料火箭海上试验和东方红二号卫星测控的必备条件,也是当时整个工程的短线。在国防科委的统一领导下,动员了全国20多个省、市,各有关部委和高等院校的力量,采取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形式,加快了这项工程的进度,并在1979年按计划完成了船舶动力、测量、通信、气象、导航定位和打捞回收等各大系统的试制、安装和调试。通过试航、近海演练和海上合练,检验了船上各项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协调性,取得了出航远洋所需的组织指挥、通信联络和勤务保障的经验,为执行海上火箭落区任务做好了准备。远望号测量船作为我国研制的第一代海上综合测量跟踪站,代表了当时中国在造船、航天、无线电电子、光学测量、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最高水平,有“海上科学城”之称。

双频测速仪是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上的四大精密测量设备之一。1975年,西安分院前身五〇四所等三家单位共同承担双频测速仪的研制任务。五〇四所负责技术抓总以及天线、转台、伺服系统的研制。经过紧张的设计和加工,1979年3月完成了调试、试验和标校,到4月份技术人员完成安装调试。1980年3月,组织召开了双频测速仪设备性能讨论会,认为该设备工作性能稳定,目标捕获能力强。

在当时的情况下,五〇四所虽然研制过多种地面台站设备,但是研制船载设备还是第一次。为了适应远洋船的摇摆,对结构和伺服设计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并建造了模拟用的摇摆试验台,经过反复试验和调试,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了适应海洋环境的“三防”问题,研制人员还给设备喷涂了“三防”漆。但是这样一来,在电路板上喷涂“三防”漆会出现影响电性能的问题,最终研制人员经过多番的摸索解决了这一难题,设计并研制出来的双频测速仪系统设计合理、天线电气指标先进、结构新颖、伺服系统跟踪性能良好。

到1979年底,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液体远程弹道导弹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由于远洋海上测量是我国过去从未进行过的工作,组织决定各主要测量设备由研制单位选派技术人员随航保驾。为此,五院决定派出熊之凡、张治华、吴平开、魏国政、杨东海、蔡春发、崔兴国、茹德芳等承担远程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两条测量船双频测速仪的技术保驾任务。

580任务海上编队出航誓师大会于1980年4月26日在吴淞口召开。据后来参与该项研制任务的熊之凡回忆,由于任务的风险性,当时参加研制的人员每个人的包里都带着“裹尸袋”以备不测。

五〇四所熊之凡、张治华、吴平开、魏国政等人在历时43天的保驾任务中,始终以国为重,克服晕船、饮食不习惯等困难,有急难险重任务总是冲在前面,在海试任务中也经常需要躲避外国舰船和侦察机的干扰。在海上任务中,动辄几米、十几米高的狂浪使船升降起伏,摇晃不定,对试验队员体力消耗很大。熊之凡等人服用了海军药物研究机构专门研制的一种抗晕灵药,在晕船时保持了工作的精力。但服用多了会长期兴奋难眠,使人格外难受。在摇晃厉害时,为了坚持工作,大家还是服用了较多药物,保证了各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双频测速仪的天线解锁、开机运行,为我国“三抓”任务首战告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船上,五〇四所研制人员和试验基地的同志相处十分融洽。共同的目标,无私的奉献,科学求实的精神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五〇四所研制的双频测速仪为任务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测控作用。

五〇四所承担研制的双频测速定位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信标发射机,装载在运载火箭上。作为主要研制人员的杨定国和其他研制人员,历时近三年完成了该发射机的研制任务。据杨定国生前回忆,1979年的秋天,五〇四所研制的双频测速仪和信标发射机基地做对接试验,充分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到1980年的早春,他们又奔赴发射基地承担运载火箭保驾护航的工作。1980年5月18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运载火箭缓缓升空,20多分钟后,准确命中太平洋上预定区域。杨定国当时正在基地发射现场,胜利消息传来,全体参试人员激动得热泪盈眶。

致敬:为了国家任务大力协同攻坚克难

在东方红二号卫星上,西安分院前身五〇四所承担研制了转发器分系统、天线分系统、应答机以及地面测控跟踪设备。转发器是卫星的关键系统,这是我国第一个在轨应用的卫星转发器,难度可想而知。五〇四所的研制人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研制攻关,转发器微波部分尽量采用集成电路,直接向世界水平靠近。五〇四所的研制人员从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提升产品研制的可靠性、提升舰船实时通信能力等多个角度满足研制任务的需要。

在该卫星上,五〇四所承担研制的天线系统包括通信定向天线和遥测、遥控全向天线,测控系统采用了统一载波体制方案。统一载波测控系统是我国首次使用的既省重量又省功耗的新型测控系统。这种测控统一载波、测控和通信综合系统利用的体制,可以减少设备,提高信息利用率,节省无线电频谱,消除采用分散体制存在的射频干扰。

在研制过程中,五〇四所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解决了转发器的本振源再匹配问题,解决了行波管电源低气压时极易产生电晕和放电问题。在天线研制方面,解决了多路旋转关节问题,延长了卫星全向天线在飞临我国上空覆盖地面站的时间。

为了配合东方红二号卫星的地面测控任务,五〇四所还参与了“试验通信卫星地面微波统一体制测控系统”的方案论证并参与了航天部的450工程,也就是闽西地面测控站建设任务中的450-1接收测控分系统的研制。

该项任务从1974年开始到1980年,完成了初样产品的研制,并通过联调试验和校飞试验验证了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随后便转入了正样研制阶段。到1982年,完成了正样产品研制、分系统联试以及老炼试验。经总体单位验收合格后,于1982年3月运往闽西站安装调试并经过校飞试验验证,证明该站可以参加试验通信卫星的发射测控任务。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卫星发射后,闽西站圆满完成了所规定轨道段的测控任务,五〇四所研制的450-1接收测控分系统表现良好。

前行:沿着航天前辈的足迹勇敢奔赴

在“三抓”任务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得到了充分彰显。西安分院前身五〇四所的航天人更是在“三抓”任务中体现出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这些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使西安分院在卫星有效载荷技术、星地设备的研制能力实现了一次大的跨越,在空间系统电子设备的系统级和单机级设计、制造、测试、试验与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为以后的技术和工程任务实践积累了先期的宝贵经验。

四十年后回望征程,我们由衷地敬佩老一辈的航天人在艰苦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们身上散发的精神光芒,更要沿着老一辈航天人所奠基的事业和秉持的精神,在航天强国建设的新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薛生贵  通讯员  张学良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