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解读秦岭的一部厚重之作
2023-07-20 14:58:21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最早读到“秦岭”二字,是中学时代学习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那时,只知道那是一座巍峨大山,有着壮美的图景和凛冽的气质。后来才得知,原来每天从家门远远望到的那座山、早上看着日出的那个山坳、乡亲们口中的王顺山和终南山,竟然都是秦岭的一部分。原来我就是在秦岭山脚下长大的孩子。恍然大悟之余,不免又生疑问: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参加工作后,我将家安在大雁塔附近,过着“抬头一座山,俯首一条河”的日子,倒也算是“相看两不厌”的诗情画意。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周末登临秦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探访古迹,用脚去数山脉的皱褶,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亲近秦岭、体验自然,常能使我内心平静踏实,但对秦岭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生态与资源,却一直所知甚少。

所幸阅读了党双忍先生的《秦岭简史》。书中的秦岭,有猿人的背影,是华夏文明的生态地;拥帝国的仙都,是历史的见证地,更是野性的天堂,是美丽的中国芯、中国的地理标识……作者将大秦岭的演变史和发展史从地质、历史、文化、生态等多角度描绘,娓娓道来。这些故事如拼图一般包罗万象又归于统一,将秦岭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伟岸地矗立在我的脑海。这座庄严、壮观的父亲山,如一座宝藏般隐藏多少令世人称奇的生态秘密,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人文故事……

秦岭是一座山脉,在中国地理版图中,东西绵延1600公里的秦岭与淮河形成一线,是划分我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书中描述了从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的地质运动中山系形成的过程。自古以来,秦岭一直矗立在中国的中央地带,博通东西、和合南北,原创华夏、泽被天下。从环境角度看,它是一道巨大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文化内核看,它与长江、黄河厮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父亲山;是孕育了周秦汉唐盛世,光芒万丈的思路灯塔;更是历久弥新、闪耀世界的中华标志。

“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厚重历史,且清晰、细致、多样、立体化的山脉体系。依据秦岭生态变迁与现状,书中提出了保护大秦岭的“分层而居”和“生态圈子”理论,并首次提出了“秦岭学”这一概念和学说。

我最喜欢书中“秦岭山脊是中国南北地理的缝合线”这一比喻,“缝合线”的两边呈现着迥异的人文、自然生态环境,作者一定亲身游历,我亦深有体会。儿时关于“山的那边”的种种遐想不妨付之一笑,如今山中美景却是我百看不厌的乐园。每每脚踩秦岭不同峪岭间的山脊,都有不同的感悟。那大气磅礴的云在山梁间穿梭嬉闹,松涛时而呼啸、时而低语,目光所至,山脊间零星点缀着寺庙、人家、公路、河流,杂糅了永恒的自然之美与短暂的俗世之美,不免让人感到沧海一粟、恋恋红尘。人生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那些烦恼又算什么呢?

这道“缝合线”的两侧,形成了不同的峪口、河流,它是南北的分水岭,溪流向南最终注入长江,向北最终注入黄河;也因为秦岭涵养水、供给水,成为这两大河流的重要水源。如果说三江源是中华水塔,那么秦岭就是中央水库。社会向前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发源秦岭的这些流淌千年的河流,又成了城乡生活用水的水源地。仅陕西一省,建成的大型取水地就有黑河水库、石头河水库、石砭峪水库、李家河水库等,而南水北调工程使它惠及更多的人口,滋润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秦岭的物产资源十分丰富,仅从草药一例就可见一斑。诗云:“秦岭无闲草,遍地都是宝。”孙思邈两次隐居太白山,前后近五十年,行走在这个植物王国,认识了解植物的生长、样貌、特征、用处等,写成了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千金要方》,成为后人寻宝植物的词典。

蜿蜒于秦岭之上的蓝关古道,连通着秦楚大地,成为南北经济往来的交通大动脉。傥骆古道、褒斜栈道贯通川陕、川甘,是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交通要道。虽说现在翻越秦岭的有国道、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等,四通八达,但曾经的古道仍旧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历史爱好者和户外爱好者寻古探幽、感知自然。

秦岭不仅是座具有地理标志的山系,更有着非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意义。就是在这座山里,老子修行、韩愈穿越、王维隐居、李白登临、苏轼祈雨……身处同样的山脉,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和事迹仿佛穿越了千百年的时光,与我们情感共鸣。那些诗篇、题词、勒石刻碑,满载着人文情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这座父亲山,既是发展生态资源,又是守护文化之根。而保护秦岭,首先得从认识秦岭开始。党双忍先生对秦岭的深度研究和解读,呈现出了秦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挖掘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对秦岭的保护和开发具有启发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秦岭的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这其中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平衡问题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基于对它不断深入地了解,寻求更好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案,力求长远规划、科学开发。

“保护秦岭生态,关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登临秦岭,不单是一场视觉盛宴,目有所视、心有所得,赏心悦目,更要保留它的宁静、和谐。我们不留足迹、不带走花花草草,做个“净水鸟”又有何难?

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张保强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