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评论 工人作家去哪儿了
2014-05-09 09:16:41来源:
分享到:
  字体:【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09日
  2014年5月9日星期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迎来文艺创作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时,反映工人阶级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风靡全国,赫赫有名的工人作家令人记忆犹新,最为吸引眼球的是上海工人作家宗福先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和描写纺织工人、反映国有企业改革的电影《血,总是热的》,蒋子龙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及九十年代周梅森全景式描写我国当代改革生活的长篇小说《中国制造》等一批职工文学影视作品,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可谓好评如潮,轰动全国。从而激励鼓舞无数工人作家热衷职工文学,笔耕不辍。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昔日工人作家风光无限,已成美好的往事和回忆。人们禁不住扪心自问:如今,工人作家去哪儿了?开辟尽展才华的平台。不过,也有值得关注的“四少”现象。
  其一,知名有影响的工人作家太少。从职工作协看,全市虽有百余位工人作家,尚能写小说的作家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那么10来位。
  其二,深入体验生活太少。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面对万花筒似的大千世界,人们对于工人作家或者自称为作家的人,普遍认为“贫气“,“穷文人”、“酸文化”不绝于耳。难道工人作家竟如此清贫、无奈和落寞?然而,这就是现实。谈及深入生活话题,不少工人作家讲,客气一点,会认为你只是一个写手,倘若你想到某家单位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寒喧让座后,话题仅限于礼节性闲聊,双方均不得“越雷池一步”;不客气的,会把你拒之门外,视为“找茬之人”,“搜事之人”。
  其三,反映工人和工业题材的作品太少。我发现,咸阳不少知名工人作家,很少撰写工人和工业题材的作品,大多为农村、历史、传记和军事题材,颇为不解和困惑。不少人坦言,工业题材不好写,畏难情绪,不言自明。早年,我省工人作家的杰出代表孙树淦,他原是宝鸡火车站货场的一名装卸工,工余创作了短篇小说《窗口》,发表在197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的头条,后被改编为当时流行的广
  播音乐剧,全国热播,引起社会上广大职工群众的心灵共鸣。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窗口》毫无争议地名列前茅,著名文艺评论家林默涵在《光明日报》撰文专门提出这一篇来赞扬,说它是一篇有利于提高人民和青年人的社会道德水准的“适当其时”的作品。随后几年,孙树淦致力于工人和工业题材的创作,如反映铁路工人的《大京九纪实》等多部中长篇小说创作,恕我直言,其作品的分量和效应,远不及他的短篇小说。
  其四,出书太难,精品太少。笔者曾于1999年和2002年参与咸阳市总工会主编的《职工文学作品选》上下两卷的编纂工作,两部书稿共吸收百余位职工作家的力作400余篇,约70万字,出版经费全由作者自筹。近几年,咸阳不少工人作家(者)咬文嚼字多年,梦寐以求出版个人作品集,了却人生夙愿,但凡出书,经费自理,不少人省吃俭用,筹措资金,书好不易问世了,总不能都白白送人或积压箱底,于是,东奔西走推销的有之,寻情钻眼促销的有之,甚至当街叫卖的亦有之。有道是,出书太难,出了更难。前几年深圳市承诺,凡户籍在深圳市的作家艺术家只要写出大型文艺作品,作者将手稿送到文艺创作主管部门备案,由深圳市政府扶持作家艺术家5万元出书,其目的是打造城市名片,提升本地文化软实力。此举值得效法。
  时下,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工人阶级仍是国家的生力军,时代在召唤,职工在期盼。工人作家们,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生活吧,用手中的笔,讴歌国有企业转型期的“中国制造”,抒写最美劳动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梦想。□张翟西滨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