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临渭历史上也称渭城
2024-04-02 14:33:57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被历代奉为送别诗的经典。无疑,诗中的“渭城”指的是秦故都咸阳。但根据《陕西史志》1999年第二期姜子扬先生《话说渭城》的分析,认为关中地区有两处“渭城”,除众所周知的咸阳外,另一处就是关中东部的渭南县城(今渭南市临渭区城区)。

姜先生认为,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中的“渭城”指的是渭南县城(以下简称渭南)一带。但王维的《观猎》一诗《渭南县志》(1987年6月三秦出版社出版,下同)并未收录,历代也很少有这样的理解,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但姜文中还引用了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岑参的《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认为诗中的“渭城”也是指渭南县城,我以为这是合理的。岑诗云:

回风度雨渭城西,

细草新花踏作泥。

秦女峰头雪未尽,

胡公陂上日初低。

愁窥白发羞微禄,

悔别青山忆旧谿。

闻道辋川多胜事,

玉壶春满正堪携。

岑参是唐代棘阳人(今河南新野县),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他才华横溢,是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天宝八载(749年),岑参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751年)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历,深受启迪。天宝十三载(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诗题中的“主簿”一职是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的低级官员,为掾吏之首。

这首《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描述了诗人一个人离开故乡,前往陌生地方旅行时的感受。前二联叙郊行之景:初春时节的“渭城”西郊乍暖还寒,秦女峰头残雪片片,胡公陂日头初上,一场新雨过后,细草新花萌发,小溪欢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后二联写倦游之情:此时诗人自感白发徒增,但仍官微禄低,闻听蓝田张二口中的辋川胜景,真想暂息尘劳,携上一壶酒悠哉乐哉前往一游。全诗四联由赏春而生发厌倦宦途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情绪。

这首诗写的是“渭城”,诗中明确提到的地点还有蓝田、秦女峰、胡公陂、辋川。秦女峰、胡公陂具体在哪里?后世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唐代董择编撰的《三昧集笺注》不确定地以为秦女峰“在西安府,或云即华山玉女峰。”清人蒋廷锡等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指出,“渭南县有秦女峰。”《三昧集笺注》认为胡公陂在陕西鄠县西。宋代宋敏求《长安志》确认为,“胡城坡在县(指渭南县,笔者注)南一十五里,东西一十五里,南北接山三十里。”而且此条被历代传志沿用。而历代对辋川均未提出异议,都认为辋川位于蓝田县南,是唐都长安东南一条风景秀丽的峪道,峪道里流淌的河流叫辋峪河,初唐诗人宋之问曾于此建别业,后来王维也居此。

诗的颔联“秦女峰头雪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是说秦女峰山顶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胡公陂上的太阳才刚刚升起。从此句可见“秦女峰”与“胡公陂”的位置相对,秦女峰在西,胡公陂在东。姜子扬在《话说渭城》指出,诗中的“秦女峰”“胡公陂”均在渭南县境内。为了求证,笔者查阅了清代刘於义编撰的《陕西通志》,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瑞泉观在渭南县西南五里,观内有泉,四时不涸,故名。上有秦女峰,唐岑参诗云‘秦女峰头雪未尽’即此,又上有朝元洞,泉悬流百丈,取水祷雨辄应。”笔者经过实地考察,认为“秦女峰”就是渭南西塬伸向渭南老城方向的土山——蒋家崖,这座高崖如一道高墙俯瞰着渭南老县城。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驾崩,要将七名被秦灭六国时所俘的公主及侍女陪葬,七女得到消息后伺机逃出皇宫。后来,六个逃出秦宫的女子就在此隐姓埋名,那个叫玉姜的宫女逃往华山。很快秦灭汉兴,风声过去,六女将宫中所学医术惠及乡里。她们百年后此处涌出六眼泉水,当地俗称“六姑泉”,后人便据此建庙纪念六女,称“六姑泉庙”。根据《渭南县志》记载,蒋家崖下的六姑泉曾经是渭南的道教圣地,历朝历代多在此设寺建观,成为城郊难得的景致。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畜用水量增大,六姑泉附近的地下水位下降,加之1969年此处建立了砖瓦二厂,导致这里土崖垮塌,建筑被毁,山坡上的松柏、白杨等树木被大量砍伐作为烧砖的燃料,后来又人为地将六股泉水合为一池,以作生产用水,昔日的景象成为历史。直到1981年,渭南县政府宣布这里的道观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临渭区道教协会在原址重新修建道观。

渭南上东塬有一道大土坡,俗称龙尾坡。光绪年间成书的《新续渭南县志》记载,“胡城城北住丰原西北隅,《长安志》云在县南十五里,《一统志》胡城坡讹胡公陂,案岑参有‘胡公陂上日初低之句,似唐时已有此称。”史载,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霍去病两次出伐匈奴,迫使匈奴昆邪王率数万人降汉内附,其中,不少人安置于渭南,他们在渭南东塬之上的今丰原镇附近筑有休屠城居住,被称为“胡城”,上东塬的大坡因此被称为“胡城坡”“胡公陂”。

渭南、蓝田两县从唐开元元年(713年)起,同隶京兆府京兆郡。渭南位于唐都长安以东,蓝田位于都城长安东南,两县相距一百多里,一直是南北向的邻县,而且从渭南到蓝田途中还可以到达辋川。

现在再回到诗中,如果站在咸阳渭城地缘角度分析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中的地理坐标,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对景物的描述。但如果站在渭南地缘角度来看诗中的地理位置,胡公陂隔湭河川与秦女峰东西相望并立,湭河川口的风门把渭南城南的这两座高地自然隔开,瞬间就会让人产生“眼前风物一诗收”的感觉。此景此情,完全符合作者与“蓝田张二主簿”城郊游历后,对辋川“胜事”憧憬的惬意和胸中升腾的绵绵诗意。综上,岑诗中的“渭城”当指渭南无疑,而且《渭南县志》也将这首《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收入《艺文志》中。

查阅典籍,不仅岑参将渭南称为渭城,而且明代、清代也沿用这种称呼。例如明代文学家,太仓州(今江苏苏州太仓市)人王世懋,在任陕西提学副使,提督陕西学政时曾来到渭南,在为本籍田市里(今官道镇南家村)名门名仕南逢吉(号姜泉)于湭河川所建“姜泉书舍”题诗中就写道,“渭南南公好兄弟,还山下筑渭城南……”清代文学家,湖北恩施人樊增祥曾任渭南知县,他在《送人宰渭南》一诗中就有“渭城一唱转雕轮,叔渡来时正好春……”清代曾任潼关县训导的渭南籍诗人焦继华在他的《戊寅自渭邑归咏北门外荷花》诗题中把渭南称为“渭邑”,三首诗均被收入《渭南县志》。可见,渭南被称为“渭城”古已有之。历史上,因渭河而定名的渭南县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置县开始,1600多年间县名、县治鲜有变化,也基本隶属京兆府(今西安)管辖,是十三朝都城的京畿之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渭南县城逐渐摆脱了湭河以东的狭小区域,开始随着陇海铁路的延伸向西扩展。1984年渭南县改为县级渭南市,1995年撤销渭南地区和县级渭南市,设立地级渭南市,县级渭南市改为临渭区,作为渭南市政府所在地的原渭南县城区进一步扩大为渭南市主城区,成为东府名城。□王茹辛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