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鲜为人知的宝庆寺塔
2023-06-27 13:47:4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进入西安永宁门,路东就是赫赫有名的书院门,在书院门的西北口有一座并不惹人注目的七层寺塔。它不如大雁塔的雄伟,也无小雁塔的灵秀,但它却见证了书院门的百年兴衰。数百年来,它孤身挺立,淡看繁华,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初心。这个并不起眼的古塔,正是书院门街的起点,可以说,没有它,也许就没有如今的书院门,它就是宝庆寺塔。

居于书院门西北口的宝庆寺塔,虽称寺塔,却无寺院的供奉,周遭被各种建筑围拢。

在唐代,书院门街以及周边区域是唐皇城安上门内第七街坊,是唐祖庙所在地,是不允许在此建造佛寺。宝庆寺连同宝庆寺塔最早建在隋唐时期的安仁坊。据清《咸宁县志》记载:宝庆寺位于长安城的安仁坊,俗名花塔,初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塔始建于唐文宗时期。传说唐文宗时,将其所食显观音形象的蛤蜊送至宝庆寺供养,并以五色砖建塔,又称“华塔寺”或“花塔寺”。

其实,安仁坊在宝庆寺建华塔之前,已经有了一座佛塔,就是小雁塔。当时的小雁塔是唐中宗李显二次登基后,为了存放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而修建的。那时的安仁坊还没有荐福寺,荐福寺还在安仁坊正北面的开化坊。到了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荐福寺才从开化坊迁入到安仁坊的塔院内,从此寺塔合一。宋时,人们将此塔称为荐福寺塔,因塔形似慈恩寺大雁塔而规模较小,后世又称小雁塔。那时的安仁坊里,小雁塔与宝庆寺塔并存,就像是一坊里的“好兄弟”。

那么,宝庆寺塔是何时从安仁坊移至现在所处的位置上?

唐末后,战乱频繁,兵火连连,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天祐元年(904年),军阀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对长安城进行了最大的一场洗劫。那时的宝庆寺遭遇了怎样的劫难,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在长安城被毁的大背景下,其境遇可想而知。长安城废毁后,留守此地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在重建长安城时,放弃了长安外郭城和宫城,只把长安皇城加以整修。据《碑林文史资料(4)》介绍,重建长安城后,宝庆寺便从原来的安仁坊迁建于现今地址。五代后期,寺内殿宇又遭兵火,只有华塔保存下来。

明景泰二年(1451年),人们重修宝庆寺于南门里。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载:“宝庆寺,在安仁坊……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有碑记。”只不过重修时规模比原来小多了。

据记载,明代重修宝庆寺后,人们将唐光宅寺内遗存七宝台上镶嵌的30余面造像龛,移入了宝庆寺内供奉。

光宅寺位于唐长安城光宅坊横街之北。元代《类编长安志》载:“光宅寺在光宅坊。仪凤二年,望气者言此坊有异气,敕令掘得石函,函内有佛舍利骨万余粒,遂立光宅寺。武太后始置七宝台,因改寺额焉。”光宅坊在唐大明宫丹凤门西南面,唐仪凤二年(677年),在此坊出土了万粒佛舍利骨,笃信佛法的高宗龙颜大悦,因而敕建光宅寺。长安三年(703年),大周皇帝武则天在光宅寺内建筑起高达百尺的七宝楼阁以贮藏供养舍利。到了明代,人们将早已荒废的光宅寺故物,七宝台壁面镶嵌的30余面高浮雕造像龛,移入了南门里的宝庆寺供养。清雍正元年(1723年),有人出资修缮宝庆寺,又将部分造像龛嵌入佛殿内壁以及砖塔外壁保存。其中,华塔第二、四层每面,以及第七层的正东面,嵌有造像,共13面。这批造像十分精美,展现了魏、唐等多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现存世共计32面,合称“宝庆寺造像龛”,梁思成先生曾赞誉这批造像为“初唐中国雕刻代表作品”。

遗憾的是,这批珍贵文物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难逃被掠夺的命运,至少有25面浮雕像龛被盗卖海外。而掠夺最甚的就是日本,掠走了21件,其中15件就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在文物失散的同时,宝庆寺也终没能熬过那个苦难时代,其殿宇再度被毁,仅存华塔。此后,寺院遗址被改建为小学,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师范附属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宝庆寺华塔进行了修缮,1957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该寺列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庆寺再次迎来新生。

让宝庆寺名噪一时的是冯从吾在此讲学。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御史冯从吾因与朝中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便在宝庆寺开馆授徒。由于他学问品行受人仰慕,又曾位居高官,一时从学者众多,常来听讲学的达几千人,甚至连一些地方长官也慕名而来。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某日,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一批官员来到这里,与冯从吾谈学论道,十分投机。临别时他们看到一行人都聚集在狭小的宝庆寺中,实在拥挤不堪,就向冯从吾表示,给他另外开辟一个宽敞的讲学场所。不久后,他们就把宝庆寺东边一块叫“小悉园”的地方拨出来,下令动工兴建,很快就建成了这所名为“关中书院”的学校。书院中共有讲堂六楹,匾额名为“允执堂”。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记》中讲道:书院名关中,而匾其堂为允执,盖借关中“中”字,阐允执阙中之秘耳。关中书院的成立,很快名动天下,陕西及周边各省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每逢冯从吾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坫之盛,旷绝今古。”冯从吾亦声名大振,成为关学大儒,被尊称为“关西夫子”。关中书院也成为当时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明末书院被毁,冯从吾抑郁而终。清康熙初年重建时,书院扩大了院基,大门移为南向,外建石牌坊,上书额曰“关中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科举,学制改革,书院改为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关中书院改制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关中大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又改为陕西师范大学堂,为当时西北五省最高学府。民国时期,陕西师范大学堂又先后改制为“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一度改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不久又恢复原名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这所延续近300年的著名书院,从此成为一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学校。

因关中书院而声名鹊起的书院门,至此成为古都西安的标志性符号。在这条街上居住的达官贵人不计其数。书院门6号原为清代官员王福和花园,后为国民党将领冯钦哉公馆。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西安市碑林区政府所在地。书院门14号原是清代姜道台私邸,32号是于右任堂弟于孝先的私宅。抗战时期,于右任夫人高仲林、长女于芝秀(屈武夫人)常住该院过厅。书院门26号曾是杨虎城夫人谢葆真母亲的住宅。20世纪90年代初,碑林区政府对书院门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改造后的书院门青石铺路,古朴典雅,百亭千店云集。如今伫立街头,扑鼻的墨香,古朴的建筑,满眼的文房四宝,以及古玩玉器、书法绘画……别有一番韵味。

可以说,书院门这个今日古都的著名景区,其起点,就是坐落在街口这座并不起眼的宝庆寺塔。

如今的宝庆寺塔就静静地伫立在书院门的西北口,就像一名哨兵,数百年来守护着书院门,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在书院门西口,望着这个并不惹人注目的寺塔,我甚为感动。如今的宝庆寺早已不存,寺塔被栅栏圈围在不足三十平方米的范围里,东边是一排门面房,无法靠近,北边被停车场阻隔,我只能在南边和西边端详它。我想,经过数度劫难的宝庆寺塔,早已将红尘看破,它不需要人们的顶礼膜拜,也不在乎自己的前世今生,它只想静静地伫立于此,目睹尘世的一切。如果说长安是数千载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重叠,那么宝庆寺塔神韵内敛绝代风华的宁静,也是这座城市厚德载物宁静致远的底蕴。□冯兆龙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