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用民乐的哀婉吹醒下一个崭新的黎明
2016-07-12 15:24:36来源:
分享到:
  字体:【
  ·黄其锋·
  是电影旁白的娓娓道来和手语的另类讲述赚足了观影感的好奇,还是古朴的场景更容易吸睛,我想每一次必将在情节的推动下呼之欲来的唢呐声,才应该是《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指引我看完所有故事的唯一原因。或许因为我是个乐盲的缘故,也或许是之前太多的新闻说辞把我推上试着一看的一时冲动,但真正意义上以一个观众的心态拜阅完这部作品后,我承认了自己的肤浅,我也肯定了自己的冲动,因为或许不止我一个观众已然发现,民乐哀婉的吹奏,不是在宣告结束的悲凉,而是在昭示一个崭新黎明的到来。
  古朴场景的速写为艺术氛围的营造浓墨重彩。以中国落寞农村为场景布置一场故事,在近年来的大荧幕上已并不多见,本片能重新将观众的视角从谍战、情欲、警匪及古装等等片商的泥淖中拉回来,着实让我怀疑过导演的心思绝非一般,但这是浅尝而未止时的一念遐思。全剧看完后,我彻底否定了自己的怀疑,我必须相信他的用心所在,因为古老的艺术载体,在中国这个偌大的国土上,从未因为战争、灾难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而动摇过它存在的意义。且不说唢呐,几次出现的焦师傅的太师椅,师母的纺车以及纤细的纺线,笨重的酒坛,纯天然的蒲扇,以及像葫芦瓢、瓷水壶,煤油灯,竹笸箩、绣花布门帘等等在剧中屡见不鲜的物什无不勾起观众对映像中农村古朴场景的回忆。但就是这样落后的农村,唢呐这种乐器尽然可以传承上百年上千年,这不得不引起观众的反思。如果剧中的这些古老物件仅仅算得上小美的话,那么剧中贯穿始终的建筑美则应该算得上是大美了。从焦师傅家院落里的影壁、石碾子,到天鸣受师傅冷落后败兴回家时父亲与大庄叔聊天干活那一幕中出现的农家小院,再到天鸣与蓝玉成年后偶然相遇的那条古街、背景中的那座古城楼,还有天鸣的唢呐队与西洋乐队逗乐的那个四合院,天鸣去往省城西安后看到的大雁塔、古城墙以及以开元商城为背景的钟楼,无不是我国古朴艺术形式的绝佳代表。这些在电影中出现,而今也常常被人们时不时瞻顾的旅游胜地,相对于那些古老物件更好地拉近了人们对于古朴之美的映像,他们而今的繁荣,难道就没有唢呐留存的一席之地?影片在接近尾声时,那位付正局长深入焦师傅家中找到天鸣,想要录下游家班吹奏的唢呐,天鸣答应后来到西安省城看到之前所说的那些大城市的古建筑,以及师兄们改行后生病的生病、断指的断指,难道不是在无声的召唤唢呐这一古老乐器的重回当下主流舞台?不得不说电影艺术在视觉上的完美呈现俨然为每一个观众渲染了对唢呐这一演奏乐器兴与衰的深度反思。
  唢呐乐曲表达的喜与悲演绎民乐的纯粹。电影中有两个关于唢呐的演奏场景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映像。一个是天鸣的游家班第一次成功演出后,天鸣拿着礼物来看望师傅和师母时,师徒二人酒兴正酣,焦师傅即兴吹奏的那一曲。虽然没有交代所吹曲目为何,但是听来的确喜庆有余。作为唢呐门外汉的师母,听到师傅的动情演绎,僵住了干活时的动作,笑得合不拢嘴。天鸣或许之前有所耳闻师傅对这个曲子的吹奏,起初的表情只是微笑,也能看得出有再听熟悉曲目时的欣喜和钟情。但是听到高潮处,天鸣的肩膀、脑袋,甚或是坐在椅子上的整个身躯也在乐曲的抑扬顿挫中上下起伏,如痴如醉。当然,最为陶醉的非焦师傅莫属。可以想象,爱徒出师成功归来,携贴心厚礼、带暖暖问候、表晚辈孝心,自豪感无疑充盈了焦师傅的心神,表演一曲欢快、愉悦的曲子亦是顺手拈来。他的脑袋“踩着”调调伸、缩、探、收,双肩在前后上下的抖动中带动两条胳膊犹如一对翅膀在曲调中翻飞,唢呐孔上面不时跳动的八个手指头,宛如童话世界里的精灵般毫无征兆的肆意上下跳跃,直跳得焦师傅沧桑的面颊屡屡呈现雀跃的表情。虽然他的嘴始终紧紧咬着唢呐,但是观众能看到他满脸游来荡去的灿烂,也包括他心底由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欢乐,也使得这些本有节奏却又貌似无节奏的跳动,甚至好像与焦师傅的浑身产生了共振,昏暗的室内,焦师傅手中的这支唢呐俨然一个技艺高超的舞者,带动着他激情挥洒,不能自拔。电影的另一个高潮应该是焦师傅在游家班行将末路时,亲自组织起天鸣师兄弟为无双镇窦村长吹奏百鸟朝凤的那一幕。虽然发生在电影的尾声阶段,但却是电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演绎百鸟朝凤这个高大上的曲目,也可以说是焦师傅的谢幕演出。“百鸟朝凤、告慰亡灵”,当年迈的师傅顶替病弱的天鸣举起唢呐、喊出开场辞时,百鸟朝凤这个曲子的意与蕴已经开始蔓延,每一个表演人员的表情都异常庄重,现场老幼听众的注意力也被这一曲哀婉从焦师傅的亲自吹奏拉回到曲乐的动人心神。渐渐的,跪拜亡灵的人们表情凝重,陆续有人开始抹眼泪,在电影镜头扫过的每一个人的表情里,我想起了焦师傅之前介绍百鸟朝凤这个曲子时说的“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吹百鸟朝凤”。很明显,在曲调的哀婉中,有一种肃然起敬在无声地蔓延、滋生,以至于聚集所有听众的情感,虽然每个个体的表现不敬相同,但是效果是相通的,那就是对亡者深情的哀悼与感念。情到深处,吹奏唢呐的焦师傅更是忘情,以至于从自己的唢呐管中吹出血也浑然不知,直至越吹血流的越多,导致无法正常吹奏,满口喷血。到最后换做师傅击鼓、天鸣吹响百鸟朝凤。最后这一幕,我想首先看到的是唢呐匠忘我表演的职业素养,其次才是焦师傅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恭送告慰德高望重者而舍身表演又有何妨?为爱徒事业的重整旗鼓而拼命演绎又有何妨?为唢呐这一艺术的经久流传而牺牲个人性命又有何妨?
  文化细节的兴衰明确影片传达的主旨。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往往通过截取文化现象的某一面或者细节来凸显所要传达的思想。本片的细节刻画绝对是亮点。而且在对细节的梳理、描摹以及纵览中,你能隐约领悟导演所要传达的主旨——唢呐兴衰的缘由。首先说唢呐为什么会逐渐走出人们的生活。影片中天鸣率领的游家班第一次正式表演,作为东家的天鸣同学,非但没有行“接师礼”而且在言辞上对吹唢呐“不当回事儿”。作为礼仪之邦的国民,对传统礼仪的无视,必然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疏远。以至于到后来与西洋乐器逗乐期间,小混混对唢呐演奏的横加阻挠、无理挑衅以及拳脚相加,很显然,这已经发展到了人们对舶来品或是外来事物的盲目追随。再到师兄弟们为了养家糊口毅然抛弃唢呐外出打工,甚至不顾焦师傅的极力阻挠,从而上升为人们拜金主义的流俗以及个人价值观的迷失。如此一个小小的唢呐,悉数冷遇实属正常,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兴衰才应该是每个观众值得深思的核心问题。其次再说为什么会兴。我们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纵然有一些看似非人性化的行为习惯屡屡被西方文化所抨击,但是依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跨越中经久传承。比如跪拜、磕头,还比如孝顺。电影开头阶段,焦师傅因为天鸣为父亲而流的孝顺的眼泪收下他做徒弟,这不光是焦师傅对幼小的天鸣的信任,更是对高尚人格的首肯。正如焦师傅所料,天鸣不负所望,将唢呐传承了下来。
  影片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唢呐抛去了橄榄枝,这着实让观众看到了希望,虽然仅仅是“录下来”,但是迈出去这一步之后,有天鸣等唢呐艺人的不懈努力,前面的景象自当欣欣向荣。不过对于像唢呐这样的民族乐器,乃至民族文化,仅仅提供平台势必还会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起伏动荡,作为文化古国,真正意义上确立艺术形态的价值,弘扬并一如中华礼仪般传送千载,也许才是悉听百鸟朝凤,静观百家争鸣的良策。正如焦师傅所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
  是为愚思钝耳于《百鸟朝凤》之拙见。
  (神南矿业公司)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