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悠扬处,是永不散场的乡愁
日期:2025-10-16   来源:陕工网

  秋日午后,阳光灼热,蝉鸣鼓噪。推开老家屋门,一阵高亢悲壮的秦腔唱腔便混着锣鼓与二胡的铿锵声韵,从堂屋的平板电脑里扑面而来。那是女儿淘汰后留给奶奶的“新戏匣”,屏幕上正播放着经典的《三滴血》。母亲在厨房忙碌,这秦腔的“热闹劲儿”,一如往年,弥漫在整个院落。

  母亲的爱好不多,除了侍弄庄稼,便是听秦腔。这爱好,根植于过往那些锣鼓喧天的乡村盛事。

  记忆里,农村最隆重的娱乐便是唱大戏。每个村的戏楼,是它的门面与精神写照。每逢过会或佳节,总要请来剧团连唱三天。那时,母亲会派我去遍请亲戚,而整个村子也随之沸腾——街道两旁摊贩云集,所有人的情绪都被戏台上的悲欢离合所牵引。

  秦腔的剧目总是那些经典,《铡美案》《周仁回府》《赵氏孤儿》……但乡亲们百看不厌。茶余饭后,大家热议的是演员的做功、唱腔的节奏。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他们品味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道理与韵味。

  儿时的我,自然不懂这些,只贪恋戏台上的武打场面。常记得跟随母亲和乡邻,走在去邻村看戏的嘈杂土路上,偶尔会有一两声清亮的唱段划破夜空。而戏未终,人已困,常常是在母亲背上沉沉睡去,耳边只剩下梆子的清脆余音和渐行渐远的议论声。

  后来,家里有了收音机,秦腔成了不变的背景音。我也在不知不觉间,从“贪看武戏”到能“静心听戏”。《三滴血》中“祖籍陕西韩城县”的苍凉,《三娘教子》中“送儿在南学”的深情,让我初识了唱词的意境与唱腔的韵味。在母亲的讲解下,我才明白,那一板一眼演绎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历史与道德的传承。

  《三滴血》批判的是封建方法的荒谬,《周仁回府》歌颂的是舍己为人的忠义,《铡美案》坚守的是法律面前的公正……这些故事,构成了底层百姓最朴素的是非观与价值观。

  直到读了作家陈彦的《主角》,我豁然贯通了所有感受,彻底明白了母亲为何钟爱秦腔,也理解了秦腔在民间的根本意义。在漫长的岁月里,对于广大识字不多的农村群众,“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的认知与传承,正是依靠秦腔这样的艺术形式,在娱乐中完成教化,在观赏中铭记历史。正是这种粗粝而鲜活的声音,让千年文化在黄土地上生生不息。

  听戏,不应只是上一代人的专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应珍视并传承这样的经典。秦腔,不仅是陕西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态载体。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如母亲一样,始终保持对这份传统的热爱与敬畏,在悠扬的戏韵中安放乡愁,在深沉的乡情里传承文明。(邢颖)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