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老家,秋后的阳光依旧燥热刺眼,门前柿子树上的知了叫声此起彼伏。推开屋门,堂屋中秦腔戏的唱声扑面而来。母亲在厨房中准备午饭,而茶几上正播放着女儿淘汰后留给奶奶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是经典的秦腔片段。唱腔高亢悲壮,配合着锣鼓、梆子、二胡的铿锵声韵,回荡在院落中,透出一股热闹劲儿。
母亲的爱好并不多,除了和父亲一起侍弄地里的庄稼,便是听听秦腔。记忆中,小时候的农村最隆重的娱乐活动就是唱戏。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戏楼,戏楼的大小与装饰,往往映衬着村子的富裕程度和精神面貌。每逢村里过会或重大节日,总要请县上或市里的剧团来唱上三天大戏。那时候,母亲会派我去舅家、姨家、姑家,叫上亲戚们一起看戏。村里也格外热闹,街道两旁摆满了卖小吃、卖菜、卖衣服、卖玩具的小摊,仿佛整个村子都被戏台上的热闹感染了。
秦腔的剧目虽是《三滴血》《铡美案》《周仁回府》《赵氏孤儿》《火焰驹》等几部经典,还有《游龟山》《拾玉镯》《三娘教子》《打镇台》等折子戏,但村里人总是乐此不疲地看、如痴如醉地听。茶余饭后,大家总要讨论哪个演员的动作没做到位,哪段唱腔没跟上梆子的节奏。故事的情节早已刻在他们的心中,整部戏所讲述的故事和道理也都烂熟于心。
小时候的我,对秦腔并无兴趣,只是贪看戏台上的武打场面。记得邻村唱戏时,母亲常会带上我,和村里人结伴去看。路上人声嘈杂,议论纷纷,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清亮的秦腔唱段。往往是看完戏回家的路上,我就已经在母亲的背上睡着了,耳边只剩下梆子的清脆声响和远处的讨论声。
后来家里有了收音机,放得最多的依旧是秦腔。渐渐地,我也能静下心来听上一会儿。《三滴血》中“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的唱词,《三娘教子》中“送儿在南学读孔圣,只盼儿每日早早回还……”的深情,让我感受到了秦腔唱词的意境之美和唱腔的韵味之妙。在母亲的讲解中,我开始理解一部完整秦腔本戏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和情节,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三滴血》讲述了一个糊涂官凭借“滴血认亲”的腐朽方法判案,造成亲人离散、反目的悲剧;《周仁回府》讲述周仁为救义兄之妻,被迫献出自己的妻子,从而蒙受冤屈的忠义故事;《铡美案》则讲述了包拯铡驸马陈世美的千古公案……这些故事不仅让我领略了秦腔的艺术魅力,也让我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德教化与历史传承。
最近读了陕西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我突然明白了秦腔在民间的意义,也明白了母亲为什么一直钟爱听秦腔。对于广大农村人来说,在过去识字不多的情况下,仁义礼智信、忠奸孝悌、社会公序良俗的认知和传承,往往要靠群众在娱乐过程中学习,甚至有些历史故事也要以这样的方式让人们铭记。也正是有了秦腔在民间的传播,才使得许多优秀文化以及重要的历史节点能够被广大目不识丁的底层百姓所铭记,中华千年文化才得以传承。
听戏,不应仅是上一辈人的专属爱好。在现今传媒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这种传统,尤其是对经典的铭记和传承。秦腔不仅是陕西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愿我们能像母亲那样,永远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在戏韵中感受乡愁,在乡情中传承文明。(邢颖)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