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以前参加培训得提前调班、长途奔波,现在下班后在单位就能学心理疏导,既实用又方便!”10月9日,陕西省高速公路收费中心职工张艳娥回忆起“送教到基层”专场培训仍印象深刻。这正是省交通运输工会联合陕西工运学院破解基层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生动缩影。
今年4月,“送教到基层”活动启动,针对交通运输系统基层工会“培训覆盖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工学矛盾突出”三大痛点,省交通运输工会以“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干部职工便捷受益”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协同机制、精准施策提升培训实效。截至8月底,活动已完成30场次培训,覆盖7个市县区1800人次,节约培训经费约170万元,基层满意度达94.33%。
三方联动,课程跟着需求走
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健全职工技能培训体系、提升职工综合素养。但省交通运输系统基层培训长期存在“内容不对口、时间凑不上”的困境。为此,省交通运输工会搭建基层工会“点单”、陕西工运学院“接单”、产业工会“督单”的三方联动机制,转变培训供给逻辑。
基层工会精准提报需求,内生动力显著激活。截至7月,约30%的基层工会申请增场。前不久,陕西交控白泉分公司提出压力疏导需求后,陕西工运学院次日即派讲师开展《心理疏导实务》培训,2个工作日响应的“快速通道”让职工需求不用再等待。
陕西工运学院发挥工会“大学校”优势,组建15人专业送教队伍,课程涵盖政治理论、工会业务、基层实务、职工文化、生活修养5大类,年轻教师授课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5%,同时吸纳企事业工会干部、劳模工匠,构建“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复合型师资。
省交通运输工会联动协调供需,推动资源整合,预计全年培训人数达3200人次,较往年160人次增长20倍,优质资源覆盖面实现飞跃。
为提升课程与岗位契合度,活动建立“需求-供给-优化”全链条适配机制:通过发文征集、座谈调研摸清痛点,结合行业特性融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此外还联合开发《岗位心理疏导》《职业健康管理》等3门特色课程,调整2门服务类课程适配岗位,新增《茶艺》《社交礼仪》《工会干部能力培养》等热门课程。其中《工会干部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助力陕西交控西镇分公司策划技能大赛、职工运动会等活动8场,覆盖职工500余人次,让课程既“解渴”又“管用”。
精准破题,办法围着职工转
“三班倒”曾让省高速公路收费中心培训陷入困境:集中培训夜班职工参训率仅65%,分散培训又难保效果。针对此痛点,活动推出“夜班职工专场”,将集中培训拆分为3个时段错峰开展,实现200余名夜班职工全员参训,参训率升至95%。“不用调班,下班后留1小时听课,减压方法很实用。”张艳娥说。
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基层单位点多、线长、面广,偏远区域职工“长途参训难”是老问题。活动聚焦陕北志丹县、陕南偏远县区等“小散远”区域,开展跨区域培训12场,偏远县区占比67%。“以前去省会培训来回要2天,现在老师到县里上课,省下时间能多服务职工。”陕西交控延定分公司工会干部藏婷婷说。
“弹性机制”进一步提升送教精准度。陕西工运学院将课程调整周期缩至2个工作日,还根据反馈优化内容,为高速公路职工增设心理辅导课程,通过咨询、压力管理工作坊缓解负担;为工会干部开展政策解读培训,提升活动组织能力;为货运企业职工定制《职业健康管理》课程,讲解职业病预防知识。
8月13日,在陕西交控靖富分公司的培训中,陕西工运学院资深讲师董赟从“认知压力-调适压力-实践减压”展开授课,通过趣味心理测试引导职工认识压力源,用“图片+文字+视频”诠释压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情绪宣泄练习”“正念呼吸训练”等互动环节吸引学员积极参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压力。”董赟说。
截至8月底,活动覆盖工会干部480人次、普通职工1320人次,干部职工人均参训时长较往年增加1.3小时,职工掌握的减压、活动策划等技能正转化为基层工作新动能。
多方共赢,长效机制固成效
“送教到基层”的价值远超1800人次的培训数据,构建起三方共赢的格局。
基层工会节约住宿、餐饮、差旅等费用约100万元,“足不出企、短途短训”模式提升参训率,陕西交控西镇分公司、白泉分公司等将培训所学转化为实践,开展职工活动凝聚队伍。
陕西工运学院通过“校内培训+基层送教”模式,既锤炼队伍又拓展业务,40岁及以下教师平均参与送教活动15场,活动成为青年教师“实战练兵场”。“这次送教让我摸准了工会工作脉搏,现在课堂上的案例更鲜活、‘实招’更管用,心里更有底了。”陕西工运学院青年教师董昊说。
活动还推动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成为省交通运输工会落实全总“559”工作部署的重要抓手,提升了产业工会凝聚力与影响力。
“送教不是一次性‘送温暖’,而是长效化‘强根基’。”省交通运输工会主席唐煜弢表示,将在师资上扩大劳模工匠、一线工人、企业工会主席授课比例,在资源上引入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陕西职工帮扶服务中心等资源,将医疗咨询、班组展示纳入培训,优先满足“边远小”工会及职工对生活修养课程的需求,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基层职工。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