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7月8日,夏日的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鸡机床”)数控一车间,机油味混着金属碎屑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麻建军俯身在一台数控机床前忙碌着,他左手握游标卡尺,右手在操作面板上快速敲击,蓝色工装的袖口已经磨出毛边。
这是麻建军扎根机床旁的第36个年头。从握着普通车床摇把的学徒,到玩转各类数控机床的“活字典”,他在机床前量出了自己的人生精度——上千台机床调试零失误,30多项技术革新落地生根,50多名徒弟成长为技术骨干。
0.01毫米的求学路
“差0.01就是差一座山。”麻建军常这样告诫徒弟。
1989年,麻建军技工学校毕业。1994年被分配到宝鸡机床做车床操作工,面对厂里崭新的高精尖设备时,这座“山”曾如此沉重。中技学历的他硬是靠不服输的劲头,白天追着师傅请教,晚上抱着专业书啃读。法那科、西门子、华中……复杂的数控系统在他十多万字的学习笔记里逐渐被驯服。
从普通车床到简易数控,再到近年来中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智能化新产品,麻建军对各类数控机床的加工原理、内部结构、工艺路线、编程方法都熟记于心,渐渐挑起了生产大梁,站在了数控机床操作最前沿,实现了从普通操作型工人到知识型工人的完美蝶变。
当记者问是否有挑战时,他指向眼前旋转的工件:“就像现在,0.01毫米的精度浮动,就是技术和耐心的双重较量。”
0.02毫米的担当
最近,麻建军忙着给高铁零件“把关”。“这个活难度在于内孔0.02毫米和0.04毫米的锥度,现在锥度已调到0.02了,用户要求0.02有点小,咱再加大一下,加到0.03毫米。”
细微的数值波动牵动着他全部注意力,他对助手低声说,时间紧任务重,高铁装备严苛要求,容不得半分马虎。
麻建军告诉记者,他就像检验员一样,要在机床交付前,测试出用户所需的高精准产品,才能给机床盖上“合格”的标志。
“麻师傅,重庆的活儿卡壳了!”在急难险重的任务前,麻建军的名字总被一线部门频频点将。一次,重庆客户14台机床交货迫在眉睫,技术要求高、加工难度大。麻建军把自己“钉”在试制现场十几个小时,反复琢磨工艺路线,亲手编制程序、设计工装夹具。“那真是块硬骨头。”他回忆道,“但宝鸡机床的牌子不能砸在咱手里。”最终如期高质量交付。
这样的“硬仗”,麻建军打了上百场。三十多年来,他的交检合格率始终保持100%,一等品率超98%。“不是我挑剔,是这些零件要上高铁、进工厂,差一点就可能出大问题。”他指着墙上“质量信得过个人”“质量免检个人”等荣誉说:“信誉、质量比啥荣誉都重。”
0.03毫米的陪伴
走进车间,常能看到一群年轻人围着麻建军。“师傅,这个参数咋调?”徒弟李少华举着卡尺请教。
李少华现在是车间技术骨干,可刚来时连卡尺都握不稳。“师傅让我先练三个月量硬币,说能把硬币厚度量准了,再碰零件。”有次李少华加工的零件超差0.03毫米,麻建军没批评他,而是陪着他重新编程、试切。
作为田浩荣国家级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公司机床性能试验室的骨干成员,传道授业已融入他的日常。
“技术藏着掖着没意思。”他说,“大伙都会了,厂子才更强。”多年来,麻建军每年都有2项以上技术革新及工艺改进合理化建议,累计提交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创新成果项目达20余条,他带出的徒弟超过200人,车间里十多名技术骨干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车间副主任朱卫平感慨:“有麻师傅这样的‘定海神针’,高端机床试制的基石才打得牢。”
车刀轻旋,铁屑如银线般簌簌落下。麻建军用三十多年的光阴,在冰冷的钢铁与精密的代码之间,雕刻着属于机床工匠的炽热年轮。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