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敢为人先的隧道先锋
日期:2025-04-29   来源:陕工网

  “我敢!”

  掷地有声的话语回荡在会议室,大家的目光聚焦在年轻的周佳身上。这是他面对挑战的回答,也是他18年隧道之旅的最美写照!

  2013年,中交二公局三公司正在探索隧道架子队试点,面对前无先例的新课题,山西原神高速项目副总工、年仅27岁的周佳毫不犹豫站了出来。“不会就学!”不分昼夜地超长待机成为常态。周佳带领着刚刚组建的隧道架子队,不仅如期完成施工任务,而且摸透了隧道施工全套技术和管理要点。

  自我挑战的成功让“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信念在周佳的隧道之旅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但更大的挑战紧随而至。

  2016年10月,周佳调任陕西宝坪高速11标项目总工。他面对的秦岭天台山隧道全长15.56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更难的是项目施工任务位于天台山隧道第二区段,无路、无水、无电、无信号、无场地,160万方石渣和混凝土运输只有一个通道——斜井,但是斜井纵坡达到-40%,车辆无法行驶。

  怎么办?周佳没有退缩,他在秦岭腹地的荒草丛林中无数次踏勘,但依然找不到解决办法。“走出去!”周佳带领团队走出大山,到贵州、山西、云南等地考察,走出公路领域,到矿山项目学习有轨运输技术。最终,天台山隧道成功运用有轨运输系统解决难题,成为公路隧道领域首创。

  然而,周佳并不满足,他又马不停蹄地钻研起了爆破工艺,向着隧道超欠挖的行业难题发起冲锋。

  经过反复的计算、论证、实践,他创新提出“聚能+水压光面爆破技术”大获成功,工程进度明显提高,成本较传统开挖方法节约22.64%。这项技术被评为省级工法,荣获中国交建“五小”创新创效成果金奖,项目交通验收质量评分全线第一。

  凿山开路,勇攀高峰是周佳的坚定追求,也是真实写照。

  2021年11月,周佳从巍巍秦岭转战世界屋脊,担任西藏项目7标二分部常务副经理。项目平均海拔3500米,最低气温零下26度,每年雨雪期长达9个月,隧道全长24公里,岩爆、塌方、泥石流、冰川融水等地质灾害频发,一系列困难如同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般难以攀越。

  敢为人先,岂能落于人后?

  “我们作为二公局人,作为‘两路’精神传承者,必须做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是周佳对项目团队的动员令,也是他的行动指南。不顾高原缺氧、环境恶劣,他每天七点半“雷打不动”前往施工现场,一待就是一整天,眉毛上的冰霜是他独特的“工作记号”,最终仅用一个半月就完成了场站建设,为项目推进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春节,周佳依然坚守在冰天雪地的施工现场,带领团队开启了隧道施工的全新冲刺。

  面对高原高寒、复杂地质、长大隧道等重重困难,敢为人先的周佳下定决心:“干就要干到最好,要推动隧道施工机械化、智能化全面升级,打造行业标杆。”项目配置了卡萨C6钻机、智能凿岩台车、锚注一体机等全套设备,形成“9+1”全工序机械化作业线。然而,设备进场后却“水土不服、待工、停工状况频出”。

  “这全工序机械化行不行呀?”面对质疑,周佳坚定地回答:“肯定行!但绝不是买几台设备这么简单,而要从人员培养、生产组织、工序衔接、考核激励等全方位推动施工管理革新升级。”

  周佳扎根在掌子面全天蹲守,和工人深入交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和厂家反复沟通、反复试验,对症改造、革新升级。8个掌子面、50多台套机械设备、19项技术改造,解决各类问题21项,终于推动全工序机械化谱系化施工从方案设想变为落地实践。工人数量明显减少、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炮孔成孔时间大幅缩短、安全质量水平大大提升,引领超长隧道施工迎来“智能建造”新时代。全线25家单位前来观摩学习,开工标准化考核中位列西藏段第一,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纷至沓来。

  18年扎根隧道掌子面,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周佳已成为隧道施工的创新型工匠人才。由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斩获各类创新成果39项,培训学员800多人,培养技术骨干100余名,荣获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交集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命名,个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省建设工会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殊荣。他敢于创新的精神犹如燎原之火,点燃更多人的创新梦想。

  敢在迷雾中开路!

  敢在无人处创新!

  敢把“不可能”变成科技创新的勋章!

  周佳的隧道之旅还在继续,面对未来可能遇见的新难题,他的回答将依旧铿锵有力:

  “我敢!”(谭红)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