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清:三尺讲台守烛光 一颗赤心耀星河
日期:2025-10-20   来源:陕工网

  “师者,以德而耕,向美而行,提灯引路,育梦成光。”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培训基地,有这样一位教师,他以微弱烛光照亮三尺讲台,用拳拳爱心温暖万千学员。十五载春秋,他扎根铁路职教事业,从一线工人到教师,从技术骨干到职教名师,用行动诠释着匠心育人的时代担当,他就是职工培训基地教务科高级工程师武永清,一位当之无愧的育人师者。

  初心如炬:深耕冷域成翘楚,厚积薄发绽锋芒

  1993年,武永清从安康铁路运输技工学校毕业,成为原勉西供电段的一名内燃钳工和轨道车司机。在汉阴火车站,轰鸣的机械声与飞溅的油污是他每日工作的注脚。彼时,工友们常发出感慨:“轨道车在供电段属于冷门专业,没啥前途。”甚至有人劝他:“修车太累太脏,还是改职吧。”但武永清却不为所动,坚定地摇摇头:“只要努力,冷门专业也能出状元。”

  在那些年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洒下,他已钻进车底,仔细辨认每一个零件的构造与性能;深夜,当月光铺满宿舍窗台,他仍在台灯下翻阅图纸,逐字逐句研读规章。长期的积累让他对轨道车的每一处结构,每一项原理都烂熟于心,专业素养也在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中愈发深厚。

  2008年,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他被调入安康供电段担任车辆技术员。任职期间,他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主持起草了《轨道车司机标准化作业程序标准》。这份标准涵盖了轨道车作业的各个环节,从出车前的检查到运行中的操作规范,再到收车后的维护保养,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科学严谨。最终,该标准被纳入路局规范,为无数轨道车司机的作业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武永清站上讲台授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专业师傅,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广泛好评,也因此被推荐进入职工培训基地兴平培训站。走上新岗位的第一晚,他彻夜未眠,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教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掌握精湛的授课技巧。此后两年,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阅览专业书籍150余本,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打磨授课方法。同时,他还积极提升学历,通过刻苦学习,最终考取本科文凭,将18年积累的现场经验转化为教学储备,为培养更多铁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匠心筑梦:领衔创新工作室,攻坚技术创标杆

  2014年,“武永清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面对满怀期待的团队成员,武永清目光坚定地说道:“咱们要甘为人梯,为一线职工筑牢安全防线!”自此,他带领团队以“匠心筑梦、创新致远”为理念,深耕铁路技术革新与经验传承。

  十载春秋砥砺前行,工作室累计获得9项国家专利,涵盖《铁路自轮运转设备多功能检查器》等实用新型专利,以及《轨道车辆中间体过渡车钩专用组合式装卸夹具》发明专利。这些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诸多现场作业难题,更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与安全系数。同时,工作室连续三次荣获集团公司优秀合理化建议一等奖,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一面旗帜,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推动行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2017年,一起铁路安全事故引起了武永清的高度重视,为深刻汲取事故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他带队编写司乘作业指南。那段时间,他带领团队白天走访站段收集现场问题,夜晚加班整理资料。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这本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司乘作业指南终于问世,作业指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涵盖了轨道车驾驶作业中的各类关键知识点和应急处理方法,成为一线职工信赖的“司乘宝典”。

  2018年,在日常工作交流中,武永清发现测量工具存在诸多不便,难以满足复杂的现场作业需求。他当即决定研发一款多功能检查器。从设计图纸到制作模型,从反复试验到不断改进,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六年时间里,他和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2024年,这款凝聚着六年心血的多功能检查器成功落地,它操作简便、功能多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测量准确性。一线工人纷纷竖起大拇指:“职培有个武老师,特别牛!”面对大家的赞誉,武永清却谦逊一笑:“发明是爱好,传道授业才是本职。”

  凭借多年来在创新领域的卓越贡献,2024年12月,武永清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被陕西省总工会评为重点支持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团队创新精神的充分肯定。

  暖心致远:深夜答疑传薪火,情系一线显担当

  “遇到难题,不管多晚,我都找武老师。”这句话在铁路一线职工中广为流传。2022年7月的一个深夜,宝鸡供电段司机王武军在工作中遭遇一场规章争论。现场情况复杂,各方意见不一,王武军想到了武永清老师,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武永清的声音沉稳而亲切。他耐心倾听王武军的描述,在详细了解情况后,迅速做出判断:“故障点不在封锁范围内?这属于‘黑施工’,必须核对调度命令……”他不仅给出了准确的解决方案,还结合相关规章,深入浅出地为王武军讲解其中的原理。挂电话前,他总不忘叮嘱:“安全无小事,多沟通、按规章来。”这样温暖而专业的帮助,对于身处困境的一线职工来说,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

  武永清常和学员们讲:“大家脱产学习机会难得,我必须让每个人都能满载而归,而不是被戳脊梁骨说培训没用。”在他看来,教育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更是持续的关怀与指导。他的手机里存着700多位一线职工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与大家保持紧密沟通。无论是工作日深夜还是节假日,只要学员遇到问题,总能及时得到他的解答。他将教学场景从教室延伸到生产现场,用24小时“在线”的坚守,真正践行了“有问必应、有难必解”的承诺。这份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让他收获了职工们的广泛认可。2024年,在集团公司“西铁楷模”评选中,武永清以高票当选,手机里的热心人变成了披红挂彩的好楷模,成为西铁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榜样。

  用心立范:背规示范树标杆,严谨治学引方向

  2021年,在机车乘务员培训班上,一名乘务员向武永清发起挑战:“武老师,您先背背看!”挑战的内容是背诵《技规》第316条,这是铁路行业一部极为重要的规章,条文内容复杂,字数众多。只见武永清从容起身,眼神坚定,开始流畅地背诵。465字的条文,他一字不差,甚至连括号里的注解都清晰准确地背出。现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位挑战的乘务员红着脸捧起《技规》:“武老师,我服了!”

  “第316条是《技规》中很重要的一款条文,关乎作业安全。”武永清严肃地说道,“只有牢记内容,才能为安全作业提供保障。”他不仅要求学员们熟练掌握规章,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大家树立榜样。

  2022年,在一次质量鉴定中,现场出现争议,各方僵持不下。关键时刻,武永清默不作声,当场翻出自己2017年编写的技术文件,凭借文件中的详细记录和专业分析,精准解决了争议。现场同事无不感慨:“此处无声胜有声!”武永清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由衷敬佩。

  恒心笃行:革新培训谋发展,因材施教育匠才

  2025年,在职工培训的前沿阵地,武永清以开拓者的姿态,全力推进开放式教学与差异化培训体系建设。他扎根一线,深入机务、工务等不同岗位,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技术座谈等方式,精准捕捉各岗位职工的技能短板与成长需求。

  “现在的培训得跟上技术迭代的速度。”武永清在课程研讨会上摊开新编印的开放式教学手册,“咱们的教案必须把这些前沿技术拆解到每个实操环节。”在他的主导下,团队搭建起专业课程与班组长课程两大核心体系框架。从基础的劳动安全规范,到复杂的TQM工具应用;从标准化管理规程,到实战性应急处置方案,25个细分课程体系在反复验证中逐步成形。课程设计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紧密结合铁路行业新技术、新设备,将高铁运维、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上,武永清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将培训场景延伸至铁轨旁、检修库等。学员们在真实的接触网故障模拟现场,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典型事故案例研讨,掌握班组管理中的矛盾化解技巧。这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职工的创新思维。

  在武永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职工培训基地焕发新的活力,学员们结业后将所学转化为生产力,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武永清用行动诠释着铁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让知识与技能在铁轨上延伸,为铁路培训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从技校生到职教老师,武永清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成就,荣获“火车头奖章”等多项荣誉。然而,荣誉的光环并未让他迷失方向,他始终铭记:“在铁路职教领域深耕细作,当好技能传承者与工匠培育者,才是毕生追求。”

  三尺讲台守烛光,一颗赤心耀星河。武永清用半生坚守,在铁路职教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铁路学子前行的道路,也为铁路的发展培育着一批批优秀人才。(刘伟龙)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