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6月17日清晨七点半,引汉济渭饮水工程项目部的同事还没吃完早饭,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测量员穆阿龙已背起测量仪器向工地出发。“测量工作容不得半点拖延,早出发就能为施工多争取时间。”这句朴实的工作信条,是他15年筑路生涯的生动注脚。
高空中的一丝不苟
2010年盛夏,初入职场的穆阿龙在沪昆杭长客专的高空桥墩上,首次体会到基建人的艰辛。他所在的中铁二十局集团沪昆杭长湖南段第一项目分部第三桥梁工程队,负责线路全长2.7公里多,测量工作基本都在高空进行。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对测量放线和立模精度要求极高。为不影响施工进度,穆阿龙和测量班同事每天数十次攀上墩身模板进行全程跟踪。湖南的“桑拿天”闷热难当,清晨八九点的阳光已灼人肌肤。他常冲在最前,爬高下低,将看似简单的工作反复做到极致,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次测量。
轨道铺设前的垫石标高控制,是保障高铁运行平稳的关键。穆阿龙创新采用“双吊车协同作业法”,带领两名测量员在晃动的吊篮中,逐墩传递控制点标高,确保每个垫石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我们的测量误差越小,高铁运行就越平稳。”他解释道。
700多个日夜,他们累计完成高程测量2000余次,放样点位逾万个,最终实现全程“零超差”,精度较行业标准提升20%。业主单位验收时赞叹:“这是高铁测量的教科书!”
逆境中的执着坚守
2012年,山西吕临支线铁路工地成为穆阿龙职业生涯的首块“试金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冰雪消融后的泥泞与漫天风沙,不仅挑战着精密仪器的稳定,更考验着测量人员的意志。
每天收工,他的工装能抖出半斤沙土,洗脸水浑浊如黄河泥浆,他却总是笑言:“咱这是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监理要求每半年一次复测,在缺乏便道的条件下,这成了“徒步长征”。为抵达偏远导线点,他和工友每天绕行两三公里山路,背负20多斤仪器翻越沟渠。饿了就蹲在避风处啃冷馒头,吃完立刻投入工作。
面对海量坐标计算,他自创“三查三对”工作法:现场测量查一次、夜间计算核一次、次日再赴现场实地复核。
“记得一次承台放线,刚施工完的地面满是稀泥。我借来雨鞋踏进泥坑,将一米多长的竹竿插下去,最终完成放线,为后续施工抢出了时间。”回忆往事,穆阿龙脸上洋溢着成就感。通过反复比对竹竿刻度与设计标高,他精准完成关键点位放线,为工程抢回3天工期。
险途上的精准守护
2025年6月14日,随着最后一段岩层成功爆破,陕西眉县至太白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太白山隧道实现双线贯通。这条穿越秦岭腹地的特长隧道,左洞5259米、右洞5277米,累计穿越15条地质断层带,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隧道。
这项重大工程的背后,正是穆阿龙这样的一线测量员,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以毫米级的精准把控为项目推进奠定基石。
为确保施工精度,他坚持每年两次徒步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山顶,复测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隧道内潮湿阴冷、地质复杂,突水突泥等风险时刻存在,但他总是第一个深入作业面,仔细校准每一个数据。
一次关键测量中,仪器数据与预期出现微小偏差。他顶住压力,连续12小时反复测量、比对,最终确认是局部地质变化导致异常,及时避免了一次重大施工失误。
正是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太白山隧道建设中保持零失误记录,为隧道精准贯通立下汗马功劳。
“不管是在高耸险峻的桥墩,还是在幽深漆黑的隧道施工,他都特别认真,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工作交给他,我们很放心。”中铁二十局引汉济渭饮水工程项目经理何光华说。
穆阿龙是万千基建工人的一个缩影。他们默默坚守岗位,辛勤付出,身上那股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劲头,正是新时代一线工人最真实的写照。
工作中的穆阿龙。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