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阎瑞先 田永刚
今年国庆假期,在延安市安塞区的大街小巷,温馨的“工会爱心驿站”不仅是环卫工、快递员、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的休息场地,也成为外地游客歇脚的理想之地,更凭借贴心服务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新窗口。
建设好、使用好“工会爱心驿站”,使之成为服务职工的阵地、宣传工会业务的平台,是安塞区总工会做强做优工会服务品牌、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具体实践。
安塞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区总工会主席高流认为,服务职工,就是服务大局,必须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把党的领导全方位贯穿工会工作全过程,坚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充分发挥职工之家、工会爱心驿站、职工书屋等服务阵地功能,竭诚服务职工,才能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近年来,安塞区总工会始终把工会工作放在全区大局中谋划部署,坚持第一时间将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向区委和市总汇报请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将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固定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加强理论武装,举办党的创新理论与工会业务融合培训,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宣讲和文体活动,确保工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前推进。
区县工会在中国工会系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但工作量大、人员少、经费拮据、基础差。如何在如此条件下促进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流表示,首先要从建会入会、做强做优工会服务品牌做起,让工会服务从“碎片化”向“集成化”转变,丰富服务职工的手段,提升服务职工的水平。
为了夯实工会根基,拓展服务覆盖面,今年以来,安塞区总工会加强新业态群体和非公企业建会入会工作,依托区委组织部、高新区和市场监管局,通过“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等模式,最大限度将他们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目前新业态建会5家,吸纳新业态劳动者749人,让职工和企业经营者从“要我建会”变为“我要建会”;完成“职工之家”APP组织入驻73家、会员入会1040人,提高了工会服务效率和能力;将经费保障向基层倾斜,用于基层工会开展活动、权益维护、技能培训、困难帮扶等,确保基层工会“有钱办事、把事办好”。
为了让工会服务从“碎片化”向“集成化”转变,今年安塞区总工会创新建家模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与杏子川采油厂工会联建“共享职工之家”,分批吸纳区域内劳模及职工,满足他们参与文化休闲活动的要求。新(改)建3个工会驿站,规范提升24个爱心驿站,在服务功能方面除“累了可以休息、热了可以乘凉、冷了可以取暖、渴了有热水喝、饭菜可加热、手机可充电”等这些传统功能外,还增加了“困难职工救助、会员入会申请、法律援助、工会业务宣传”等服务功能,很好满足了职工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环卫工人“爱心早餐”项目是由延安市总工会牵头实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安塞区总工会以“安全、方便、实惠”为原则,联合城管、市场监管、财政、审计等部门为16家早餐店授牌,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早餐,惠及城区475名环卫工人。
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是工会的一项工作创新。高流认为:“时代在变化,工作创新必不可少,提升工会维权服务工作水平,更要做好做实工会传统服务品牌。”为此,安塞区总工会持续深化关爱行动,传递工会温暖。今年元旦、春节“送温暖”期间,区总工会筹集资金29.49万元,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头走访慰问各级劳模和困难职工;春送岗位,吸引3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800余个岗位;夏送清凉,慰问一线职工2160余人次,投入资金30.48万元;金秋助学帮助困难职工家庭49人次,投入资金9.8万元。
同时,中秋节期间共慰问一线职工2700余人次,投入资金29.5万元。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帮助6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争取资金50万元,用于小杂粮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争取资金40余万元,用于苹果产业防雹网建设、村民入户道路硬化等的建设,大力推动对口帮扶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1944年,中央警卫局班长张思德在安塞楼坪乡石峡峪烧木炭时因窑洞塌方牺牲,毛泽东主席为此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安塞因此被确立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起源地。高流表示,要传承和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从党史和百年工运史中汲取营养,坚持以职工为中心,深化工会改革创新,建好用好工会服务阵地,用维权服务实绩,团结引领广大职工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文化旅游引领区和基层治理样板区建设中建功立业、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