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工会工作要始终围着职工转、贴着职工干。”八月初,记者初见宝鸡市渭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苏青,她快人快语的风格中透着干练。“在渭滨这个老工业城区,工会既要传承红色基因,也得用实打实的服务,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家’的依靠。”
自2023年履职以来,她带领区总工会深耕主责主业,在职工思政引领、维权服务、互助保障等方面打出系列“组合拳”。
思政引领聚人心
面对渭滨区密集的装备制造企业和产业工人,苏青认为,传统的“我说你听”模式行不通,必须把“大道理”融入职工熟悉的场景。区总工会以“工”字特色“大思政课”破题,将理论课堂搬到机床旁、生产线上。“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是工会工作的灵魂,必须用职工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她说。
为筑牢思想根基,区总工会组建了劳模工匠宣讲团,建立“工会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先进典型示范讲”机制。“劳模在机床旁开课,让职工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苏青介绍,截至目前,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大中小学生进企业”活动15场次,覆盖2500余人。
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渭滨区总工会精心烹制了思想“大餐”。“百年工运·薪火相传”知识竞赛火热进行,工运故事正通过竞赛“走进”企业班组;“渭滨区精品思政课程库”首批5门课程上线,涵盖理论、“三个精神”、职业素养等,由工会干部和劳模担纲主讲。
“我们要用职工的语言、身边的榜样,把信仰的种子播撒进职工心田。”苏青目光坚定。
合力调解护权益
“维权不是口号,得建机制、聚合力,既要解燃眉之急,更要防患于未然。”谈及职工权益保障,苏青态度鲜明。面对劳动争议案件多发、频发的难题,渭滨区总工会积极探索“工会+”多元化解新格局,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协调、部门参与、社会协同的“15321”调解模式。
走进该区职工服务中心,法律援助站、共享法庭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实现了‘商、调、裁、诉、援、执’一站式服务,职工来了不用跑第二趟。”苏青指着调解室说。该中心运行以来,接待咨询103人次,调解案件22件,为职工挽回损失12万余元。
为提升调解效能,区总工会组建了三支队伍:18名工会干部当专职调解员,23名公益律师做专家后盾,11名劳模工匠成“能人”帮手。“案件调解时间缩短40%,成功率从80%提升至95%以上。”苏青拿出数据,复杂案件就开联席会议,人社、法院等部门一起会诊,确保职工诉求不落空。
更具特色的是“一案一函”机制。“调解不是终点,要让企业从个案中受教育。”苏青解释,结案后向企业和所属镇街总工会发出规范用工建议函,已发出26份,56家企业据此完善制度。这种“调解一件、教育一片”的做法,让维权从“事后补救”转向“源头预防”。
精准服务惠职工
“职工有困难,工会要第一时间出现。互助保障就是要让职工感受到工会在身边。”苏青对职工保障工作格外上心。在她的推动下,渭滨区职工互助保障参保率稳居宝鸡市榜首,2024年参保近3万人,理赔金额近130万元,成为全国模范县区“十四连冠”,2025年1至5月参保人数同比翻倍。数据是暖心服务的真实注脚,成绩背后是“五心”服务的有力托举。
“诚心、热心、细心、爱心、责任心,一个都不能少。”苏青说。
工会依托线上平台,安排专人全程跟踪理赔,职工一旦入院,工会第一时间获知、慰问、代办,让数据多跑腿,职工少跑路。她提及一个细节——代办点入驻区职工服务中心后,工作人员实行“半天坐班半天入企”,主动上门服务。
普惠之外更有精准关怀。去年“7·16”暴雨灾害后,工会迅速行动,为受灾户送去344床御寒棉被;为患病困难职工及时发放慰问金。“每一笔理赔款、每一床棉被,都要带着温度及时送达。”苏青说,“这些事虽然不大,但暖人心。”
从思政引领到维权服务,再到互助保障,苏青带领区总工会用实干践行“娘家人”的承诺。“工会工作没有捷径,就是把职工当成家人,把小事做扎实。”她的话语朴素却有力,正如渭滨大地上奋斗的职工们,用坚守与担当书写着最美的劳动篇章。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