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健博
“我们以‘全流程服务保障体系’和‘精细化人文关怀’双轮驱动,为学员打造了一场有温度、有深度的学习培训。”4月28日,陕西工运学院教师闫海平在整理此次培训总结时说。
4月14日至18日,2025年陕西省劳模工匠主体培训班(第一、二期)在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举办。来自西安市、宝鸡市和咸阳市的120余名劳模工匠齐聚于此,以理论学习、劳动实践、文化浸润为纽带,共同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奋斗者之歌。
匠心筹备
细节彰显温度与关怀
为确保培训班顺利开展,陕西工运学院组建专业培训服务专班,采用高效运作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为学员提供全方位服务。服务专班通过建立学员微信群,实现通知发布、学习资料共享及问题答疑“一键直达”,让学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培训动态。
在菜单设计上,专班人员精心考量,保证一周的菜品丰富多样。结合学员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住宿,力求让学员住得舒适。对于身体不适的学员,专班人员及时提供特殊的饮食安排与医疗关怀,让学员感受贴心服务。
筹备过程中,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培训前,学员提前收到了详细的天气信息和精准的位置导航,方便大家做好出行准备,快速准确地找到培训地点。
精神引领
系统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此次培训以“总书记嘱托的实践转化”“延安精神的当代诠释”“理论深化与文化创新”为主线,精心构建了多维课堂。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悟到延安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延安精神的内涵。这激励着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阎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智勇说。
“此次培训还邀请了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教授、西北大学周东华教授、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文世龙教授,他们分别开设了《天工开物-探寻中华造物之美》《劳模工匠演讲艺术与说服力传播》《陕北红歌经典中的党史》等跨界课程。”闫海平介绍。
这些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等元素。通过面对面交流,学员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知行合一
多维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4月16日,120名劳模工匠齐聚南泥湾,投身到一场意义非凡的集体劳动中。他们在6亩土地上开展除草、翻耕及土壤改良实验活动。
“田间教学起到了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学员在劳动中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价值,这与之前课程所学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相呼应,让他们对这些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陕西工运学院教师王萍说。
4月17日,全体学员前往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参观学习。纪念馆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历史场景。
在纪念馆,学员还通过“时空对话”“精神寻宝”“匠心承诺”等沉浸式互动环节,与历史对话、与先辈共鸣,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我们将持续深化劳模工匠培育机制,通过‘理论课堂+实践基地+文化浸润’的立体化培养模式,为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注入强劲动力。”陕西工运学院院长陈建树表示。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