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高校有座“矿” ——记陕能院创新培养煤炭产业工匠(图文)
日期:2025-07-02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穆驰(左一)带学生在井下开展项目实验。(受访者供图)

6月27日,记者跟随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能院)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教师穆驰“下井”。

穿梭于巷道,采煤机、刮板运输机、液压支架等煤矿井下作业设备一应俱全。“上次跟班学的就是这套流程”,大二学生毋文浩熟练地坐进中控台,操作控制面板。

该校践行“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理念,建成全国首个“一井一面一中心”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为产业升级精准培养技能人才。

课堂连着矿山

“学生没下过井、没闻过煤尘、没感受过地热,怎么好理解技术和难题?”作为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教师,穆驰深知“现场为王”的必要性。

冲击地压怎么防?涌水怎么预测和控制?采煤机、掘进机如何操作?厚煤层开采带来的特殊风险如何化解?要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穆驰直接把实验放在矿上,课堂延伸至井下。

他带着学生跟随生产班次下井,测量关键参数,观察裂隙发育的细微处,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老矿工请教,把理论和工人的“土经验”结合起来。

这些最鲜活的“一线情报”又为更新教学内容、调整科研方向提供指引。凭借“接地气”的教学模式,高校的智力资源深度嵌入企业生产链,为合作企业项目节省2000万元成本、创造800万元利润。

为了让学生更加“沉浸式”实操,陕能院将煤矿“搬进”校园。在这座1900多平方米的“智慧矿井”实训基地,学生可以接触到采煤工作面的真实设备。

毋文浩轻点遥控器,采煤机钻头启动,按照遥控方向“钻探”。这一套操作,正是陕北地区现代化生产矿井目前采用的规范流程。

智能化开采中心集控室内,大屏幕实时显示“井下”设备参数和环境数据。“智能矿山管控一体化平台可模拟作业面工况和应急处理,学生上手就能用。”穆驰介绍道。

“在基地练熟了,到矿上实习心里就有底了。”毋文浩补充道。

赛训紧贴生产

“穆老师,我们跑了十几遍模型,数据还是对不上……”电话那头传来学生的不解和焦急。

2023年,穆驰带领的学生团队首次参加国家级别大赛,在解决巷道压力可视化监测关键技术时遇到瓶颈。

“你们觉得矿上需要这个装置解决什么痛点?精度、耐用性,还是安装速度?”面对疑问,穆驰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出问题。

抛开复杂的理论模型,学生们重新回到矿上观察,梳理矿工师傅的实际需求,思路逐渐清晰——工人师傅需要的是“快速安装、一目了然”的预警。

改进方案!穆驰带领学生调整思路,用更直观的物理结构结合简易传感器实现核心功能。方案简化了,反而更贴近实用。

这个从井下需求出发、经过多次失败迭代出来的创新方案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家级银奖。

回想备赛过程,穆驰记忆犹新。在该项赛事陕西赛区,陕能院共获奖22项,奖牌总数和金奖数量在陕西高职院校位居前列。

他补充,比赛中的创新点被优化应用到实际的培训教具中,真正实现了“赛有所用”。

凭借“以赛促教,以教育赛”,穆驰荣获2024年中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为彬长煤业、黄陵煤业等企业提供煤矿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班组长等安全生产培训。

培养瞄准需求

从“课堂”到“岗位”,从“学生”到“员工”,陕能院通过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近三年,为陕西能源、医疗等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2万余名,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突破3000万元,获评“产教融合示范高校”和“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单位”。

为巩固校企合作,该校搭建多方互动交流平台,建成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开设60余个特色订单班和学徒制班,获批5项省级共同体与联合体,成功立项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现场工程师项目。

同时紧扣能源转型需求,新设立新型能源学院,开设氢能技术应用、储能材料技术等专业,联合隆基绿能、比亚迪等企业定向培养光伏运维、氢能制备等紧缺人才。

提及培养目标,穆驰表示,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迅速成为骨干,“矿上的矿长、总工竖起大拇指说‘刚毕业的学生娃干得好、顶得上’,就是对一线教师工作最大的肯定,也是产教融合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煤炭作为主体能源,正从机械化、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智慧化矿山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有助于煤矿安全、经营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