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兴万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日期:2025-11-18   来源:陕西日报

  截至目前,陕西已有10466家民营企业对接村庄7785个,实施兴村项目14177个——

  “现在咱也是技术养畜了!”11月15日,西安市蓝田县三里镇的张建平看着焕然一新的养殖圈舍,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在专业团队指导下,他学会了科学养殖技术,年收入增长了30%。

  张建平的笑容背后,是陕西正在深入推进的“万企兴万村”行动。截至目前,陕西已有10466家民营企业投身此项行动,对接村庄7785个,实施兴村项目14177个。陕西“万企兴万村”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筑牢产业根基

  在岚皋县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农户正忙着给果树修剪枝条。安康市宏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们提供种苗、技术,并保底收购,农户只需专心种植。”公司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让3600多户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在柞水县,陕西野森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木耳种植培训现场总是座无虚席。“学会了技术,咱就是产业工人了!”一位参加培训的村民说。公司不仅建生产基地,还注重传授技能,让农民掌握致富的本领。

  石羊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同样令人瞩目。“企业投资1.1亿元建成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规模化养殖,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收入。”该集团董事长魏存成说,“过去是扶贫,现在是共赢。我们要和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红火。”

  从“帮”到“兴”,一字之变,意味着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帮扶到共同发展的深刻变革。这些项目正在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共赢,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开辟创新路径

  面对发展瓶颈,民营企业展现出创新智慧。神木市晶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帮扶的24个村组选定发展“飞地经济”这条兴村富民道路,用一个项目富两地。

  该公司创新性地将电站建设项目进行跨区域布局,“飞出地”有了项目收入,“飞入地”有了土地租赁收入,24个村组每年可增加收入近700万元。

  在“中国猕猴桃之乡”眉县,龙头企业陕西齐峰果业有限公司牵头,联合22家企业及合作社设立专项担保基金,通过担保融资2.47亿元。“以前想扩大种植规模,最难的是资金。有了这只基金当后盾,银行放心了,我们发展的底气也足了。”猕猴桃种植大户李永红说。

  文化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产业。陕西长安唐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在南堡寨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植入等,建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吸纳周边村民及大学生200余人就业。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产业融合模式正改变着乡村的经济生态。

  聚合协同力量

  2023年3月,陕西省工商联牵头成立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这标志着我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进入组织化、系统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委员会对我们的资源禀赋和产业需求进行全面摸底,为我们精准匹配企业。”镇安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154家企业来结对,不是简单地捐钱捐物,而是带着项目、技术、市场资源一起来。去年,全县落地产业项目47个,总投资达12.6亿元。”

  人才培养机制也在不断创新。岚皋县的企业与高校合作,累计培训数百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岚皋县,全县176家民营企业及社会组织与136个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开展产业联盟、就业联动、村企联建、资源联享和人才联育等活动,惠及群众超3万人。这种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和组织机制,保障了乡村振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把先进的技术模式、生产要素和管理理念引入乡村,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了企业能盈利、集体能壮大、群众能增收的‘多赢’。”安康市工商联主席马倩说。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协同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为陕西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力。(郑斐)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