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鱼钩“钓”世界 ——佛坪高端渔具出圈记
日期:2025-10-14   来源:群众新闻网

  近日,谭庆宏在打理装饰好的鱼钩(资料照片)。 陕西农村报记者 黄敏摄

  45岁的农村妇女叶文霞没见过海,也没出过国,但她制作的鱼钩却缀着彩线、闪着银光跨山越海,成了国外钓友口中的艺术品。

  左手捻着荧光绿丝线,右手将鱼钩卡进旋转卡盘,转眼间,一枚款式新颖的鱼钩就制作完成。“别看这钩子小巧,能钓起三百斤的大鱼呢。”在佛坪县袁家庄街道东岳殿村鱼钩加工厂,村民叶文霞每天与鱼钩为伴,以丝线为语,与世界“对话”。

  而这“对话”,不止她一人。

  眼下,地处秦巴腹地的佛坪县秋意正浓。加工厂里,60多名妇女操作着缠线机,为一枚枚鱼钩系上“蝴蝶结”、编出“小辫子”。通过她们灵巧的双手,每年有近300万枚蕴含着巧思的鱼钩,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引凤还巢,渔具产业扎根山区

  10月9日,在佛坪县袁家庄街道东岳殿村鱼钩加工厂,几十台缠线机快速运转。女工们埋着头,手指在鱼钩和彩线间翻飞。

  工厂负责人谭庆宏拿起一枚缠着绿丝线的鱼钩,越看越满意:“彩线缠得密,辫子扎得结实,一个线头都没有。”

  谭庆宏是佛坪县陈家坝镇人,早年在外打拼,从新加坡到山东威海,在渔具市场摸爬滚打了好多年。

  “在威海,鱼钩生产企业多、竞争激烈。为了打开市场,我们想出缠彩线这一招。”谭庆宏说,“缠上彩线的鱼钩不仅美观,还能诱惑鱼儿咬钩,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2019年,正在海外跑市场的谭庆宏接到老家抛来的“橄榄枝”——回乡创业。他曾一度犹豫:渔具多产于沿海,内陆山区县搞加工,成本咋控制?凭啥做出口?

  转机很快来了。“在澳大利亚渔具展上,外国客户盯着我们的钩子问,这是手工做的?能定制吗?”拿着一摞订单,谭庆宏看到了高端鱼钩的商机,“挑丝、缠线、扎辫子都是咱的拿手活,工序虽然多,但价格能翻倍。”

  谭庆宏算了笔账:佛坪虽不靠海,但留守妇女多,人工成本低。加上政府大力支持,这事咋算都能干。

  2020年,谭庆宏拿着海外订单回到佛坪。选址建厂、安装设备、招工培训……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工厂很快建成投产。

  第二年开春,第一批发往新加坡的鱼钩得到客户盛赞。“头一批货顺利交付,大伙都充满干劲。”在谭庆宏看来,这批缠着彩线、扎着“辫子”的鱼钩像把“金钥匙”,不仅打开了市场大门,还让这项产业在秦巴山区扎稳了根。

巧手织梦,一丝一线编出“致富网”

  “卡钩要快准稳,绕线要紧实密。”车间里,技术骨干叶文霞边操作边给徒弟示范,“这个结要打得结实漂亮,这可是鱼钩的‘脸面’”。随着机器旋转,她手中的鱼钩被裹上彩色外衣。

  叶文霞是厂里的“元老”。工厂刚建成,她就和村里的几个姐妹来应聘。“厂里请了专家教我们认鱼钩型号、学编织技巧,3天后我就能上手了。”叶文霞说。

  最让大伙高兴的是,工厂实行弹性工作制,女工可以根据接送孩子的时间灵活安排班次。工钱按件算,干得多挣得多,而且工艺越复杂,工钱就越高。

  活儿不重、管理灵活,大家都拿出了看家本领,把鱼钩装饰当绣花活干:荧光绿配深海钩,明黄色配淡水钩,就连辫子的粗细、蝴蝶结的大小都要反复比对。

  “编辫子最考验手艺,一丝一线都要绷得恰到好处,松了容易散,紧了影响鱼钩强度。”叶文霞拿起一个半成品鱼钩演示,“像这样的鱼钩,我一天能做300多个,每个月能挣6000元。这两年,我还带了8个徒弟,现在他们个个都是熟练工。”

  “一枚鱼钩从原料到成品要过七八道关,我们专攻装饰加工这最后一步。会‘针线活’的都能上手,但要做精做细,做出新花样,就得用心思。”指着色彩缤纷的成品鱼钩,谭庆宏说,“大伙儿手巧,做出来的每一件都是工艺品。”

  如今,这个加工厂加工鱼钩品类300多种,年产量近300万枚,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带动60多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扬帆出海,小小鱼钩“钓”动大市场

  眼下,这些来自秦巴山区的手工鱼钩,正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可靠的品质,收获越来越多的认可。

  马来西亚新山市资深钓手李学丰已连续3年从佛坪订购鱼钩。在他看来,这些鱼钩不仅是工具,还是精美的艺术品:“这几年我下了十几个订单,无论是深海垂钓还是淡水竞技,它们从没让我失望过。”

  鱼钩虽小,但材料、工艺都有讲究。“深海腐蚀性强,钩身、彩线得选耐盐酸材料;淡水钓讲究醒目,颜色就得够鲜艳。”谭庆宏拿起一枚鱼钩介绍,“4只装售价20多元,是普通鱼钩的3倍。”

  这几年,谭庆宏国内国外到处跑,从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款式设计,一步步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通道,不仅把自家工厂牢牢嵌入渔具产业链中,订单也像雪花一样从世界各地飘来。

  对于海外订单的按期交付,谭庆宏一点也不愁。“我们厂有进出口报关资质,可以直接报关出口,省去了中间环节。”谭庆宏说,“去年,挪威一个客户发来加急订单,要1万枚特制鱼钩,我们连夜赶工,两天就完成生产,还提前一天发货。”

  依托完整的渔具产业链,这个小小的加工厂能快速响应全球市场。在工厂包装车间的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上面的红色图钉标满客户所在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

  “客户要10万枚鱼钩,我们3天就能调齐原料;要改设计,团队当天视频指导。”谭庆宏翻着微信里的海外订单信心十足,“这种全产业链的支撑就是我们发展的底气。”

  目前,工厂主要生产中高端鱼钩,订单一年到头排得满满的,产品主要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出口份额占80%。

  天色渐晚,又一批鱼钩被打包装箱,即将开启新的远航。谭庆宏随手拿起一个色彩斑斓的假鱼饵说:“低端鱼钩市场需求更大,鱼饵咱也能加工。等新厂子建起来,不仅可以拉长产业链,还能带动上千人就业。”(群众新闻记者 黄敏 赖雅芬)

责任编辑:王何军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