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职场精英 “工人院士”李万君:焊好高铁“两条腿”,保障日行千里
2021-05-28 16:09:26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字体:【

“转向架是高铁的两条腿,是轱辘和车体连接最重要的部件。高铁能否跑得又快又稳,全靠转向架和它的零部件。”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电焊工、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李万君对澎湃新闻表示。

在中车长客工作34年来,李万君始终坚守在焊接岗位一线,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李万君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大国工匠”等荣誉,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

“作为一个高铁焊工,就要用智慧和技能把手中的产品不断升华,最后达到极致,变为艺术品,这就是‘工匠精神’。”李万君说。

突破转向架核心技术,高铁工人大显身手

据中车长客介绍,我国高速动车组能以如此高的速度和稳定性奔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转向架是高铁行走的关键部分,关系到高铁运行时的速度与安全。转向架制造技术,也被列为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

李万君就工作在转向架焊接岗位上。他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工作,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37项获得国家专利,代表了中国轨道车辆转向架构架焊接的世界最高水平。

工作中的李万君。受访者供图。

2007年,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使得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50公里。其时,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中车长客试制生产。由于转向架环口要承载重达50吨的车体重量,因此成为高速动车组制造的关键部位,其焊接成型质量要求极高。

李万君回忆,该车型的第一个转向架就是他焊接的,但外国专家来做首件鉴定后说No,指出里面不融合缺陷过多,有开裂翻车风险。

“当时我一听,脸腾一下通红。作为客车厂第一高手,你都焊不了别人怎么焊呢?”李万君说,他当时中午饭都吃不下,埋头钻研半个月,发现边焊边转圈,一焊枪一气呵成,一个接头都没有。最终,他总结出“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功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保证了动车组转向架的批量生产。

2017年 9月21日起,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7对“复兴号”动车组将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调整运行图后,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李万君介绍,2015年起,他带领的攻关团队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复兴号动车组试制工作,当时没有国外技术可借鉴,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当时我们生产两节车,4个转架,8个扭杆座,关系到列车运行当中每天上万次的摆动,扭杆座弯道极多,刚开始焊8个扭杆座都不合格。”李万君回忆,最初他们想过改设计,可这是既定图纸的很难改动;他们也想过放宽质量,可动车组350公里时速跟飞机起跑速度一样,质量关系着旅客的生命安全。

李万君便带领徒弟们刻苦摸索,不断试验,最终成功突破了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等多项技术难题,保证了复兴号的如期生产。

李万君至今清晰地记得,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首发那天,他看到乘客们买到第一趟车票纷纷自拍时,一种祖国强大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国高铁终于从追赶走到了领跑的新时代!”李万君说。

34年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磨砺出

“作为一个高铁焊工,就要用智慧和技能把手中的产品不断升华,最后达到极致,变为艺术品,这就是‘工匠精神’。”李万君说。

做焊工34年,李万君就钻这一门“手艺”,直到把经验变成科技。

34年前,李万君刚进厂的时,做的是水箱工段的电焊工。“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干电焊。”李万君说,当时厂里流行的这句玩笑话,正是形容他们。

他回忆道,那时还用老式焊条、电弧焊,20多个焊工一开电焊机,屋里就烟气直冒,10米开外看不见人。晚上口罩一摘,鼻孔里已被焊烟熏黑。衣服上经常烧出大大小小的窟窿,棉花都露出来。

当时跟李万君同岗位的28个职高同学,不到一年时间,调走了25个。李万君也想过走,父亲劝他,“万君,咱没有文凭,到哪都是当技术工人。电焊工还有点技术,将来说不定有出息,你就好好干。”

1998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万君(左三)和工友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那时,李万君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当一个不挨“扣”的焊工。那时焊漏一个水箱要扣5毛钱,5毛钱都能买一兜饼干了。

“我的初心,就是当一个合格不挨‘扣’的电焊工,万万没有想到坚守了34年,它就发生了质变。”李万君说。

从1997年到2007年,李万君先后3次代表长客出征吉林长春市焊工大赛,3次获得冠军。2011年,因他“代表了车辆转向架构架焊接的世界最高水平”,荣膺“中华技能大奖”。通过比赛,他为集体争了光,自己也大有收获。通过参加大赛,李万君破格晋升了高级技师。自建厂以来,通过比赛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的,李万君是第一人。

2018年,因为李万君团队的成功攻关,中车长客成为我国首家成功拿到美国纽约地铁转向架生产资质的企业。

纽约地铁拥有北美地区最繁忙、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网络。纽约交通局负责运营25条地铁线路,6418辆地铁列车,年载客量近25亿人次,同时这里也拥有全球准入门槛最高的资格审查程序。

李万君回忆道,他们刚开始接到的任务是试制4个纽约地铁的转向架,材料都是美国本土空运过来,是国内高铁钢板厚度的四倍,耗资近亿。实验过程中三个转架检测完全合格,而剩余一个转向架的两个焊口已经修补两次了,再修补一次不合格,就只能报废。

领导出于对李万君的保护,不让他焊,建议转交他人,因为李万君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无谓手下再出问题。但李万君不愿意退,“宁愿战死在战场上,也不能被困难吓倒!”

他把两个焊缝全部返工,修补到半夜。第二天,国内专家检测通过。一周后,美国聘请来的国际专家来检测,足足检测了一上午,结果全部合格。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中车长客相继通过了车体、系统集成、转向架的资格认证,最终获得了纽约地铁的整车供货资格。在签署合格证书时,纽约交通局代表用一句中国谚语形容中车长客的产品和团队——“没有打虎艺,不敢上山岗”。

磨砺至今,李万君靠耳朵就能知道焊得好不好。

通过实践积累,他发现二氧化碳在焊接的时候,不同的焊接规范能传出不同的声音。就是在20米以外焊接,他根据听到的声音,就能判断焊得好不好。“把工作当成一门艺术,就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种享受。”李万君说。

自编教材,培养下一代高铁焊工

比起自己在焊接技术上的创新,李万君更看重自己在培养新人上的成果。今年,他有两位徒弟都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这些徒弟快速成长,成为我或者超过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中国高铁未来的发展,解决高铁遇到的困难。”李万君说。

2007年,中车长客刚开始生产高铁列车时,就出现了焊工短缺的问题,需要补充400多名转向架焊工。刚开始,公司想聘请德国专家来培训,可专家从德国一起飞,就要以小时计费,成本太高。而且其制定的培训计划是两年,严重制约了高铁的生产。

于是公司采取了校企联办的方式来自主培养焊工,李万君被层层推举为总指挥。当时李万君很兴奋,“工人也能变老师”。但他又担心自己的职高文聘不够用,急忙去各大书店搜罗专业书籍,找了几天,却发现没有合适的教材。

李万君这才明白过来——中国高铁刚开始生产,哪有培训书,得自己编写。于是,他将自己多年的焊接经验编写成通俗易懂的PPT用于培训。蹲着的姿势、焊枪的角度,PPT中有各种详细而实用的细节,一些内容甚至和现有教材相反,但却能有力地指导生产。

同时,李万君还现场打样,再因人而异的逐个指导。初期,为了节省成本,学员们的焊枪头上绑着毛笔尖,蘸着墨水练习,后期才会“实弹”演练。

“孩子们也是非常着急,学得非常用心。他们中大多是都是郊区或农村的孩子,非常能吃苦。”李万君说。最终,400多名校企联办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满足了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需要。至今,这些学员都已成长为公司转向架焊接的中坚力量。

随后,公司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李万君以此为载体,专注焊工培养。2010年至今,他负责该工作室具体工作,采取“大”“小”穿插、“横”“纵”结合的方式,组织集中培训400多次,累计培训焊工2万多人次,帮助公司焊工考取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6000多项,满足了中国高铁、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在教授焊知识。受访者供图

同时,“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还是“劳模创新工作室”。李万君带领工作室成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承担了吉林省包括中国一汽在内的各企业焊工技能交流传承活动,共计组织高技能人才培训20次,累计达2500人次。

在近些年的全国及省市各级技能竞赛中,李万君的徒弟们屡获殊荣,在国际比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年,中国焊工的技能水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李万君说。

回望参加工作的34年,李万君说自己亲眼见证了中国高铁事业从无到有、从制造到创造、从追赶到领跑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产业工人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尊重的全过程。在他看来,正是高铁大发展的机遇,才让他得以成长,并收获荣誉。

李万君也正用自己的坚守激励来者,“只要我们用工匠精神把每天的工作干好、干精,都会走出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