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陕西新闻 陕西延安: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打造群众致富的生态银行
2020-09-19 09:48:36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分享到:

“延河流水光闪闪,战士饮马走河边……”一曲《延河的水》,唱出了人们对延安岁月的美好记忆,也唱出了“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的壮美景象。然而有一段时间,延河成为了黄河泥沙的主要输送河流。滚滚延河、滚滚泥沙成了延安生态环境最真实的写照。

近日,记者来到地处黄河重要支流之一的延河下游的延安市延长县,行走在延河岸边,河清、岸绿、堤美成为了延河最美的画面。从往日的泥沙河到如今的景观河,从以往泥沙滚滚的延河变成延河入黄口“延河清,黄河浑”的场景,在延安的生态保护中我们似乎能找到答案。

退耕还林 让“生态绿”成为延安名片

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革命圣地。历史上的延安曾是“水草丰茂、牛羊塞道”的富庶之地,后来由于过度放牧、屯垦和战争等多种原因,林草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上世纪90年代,延安年入黄泥沙量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下一场雨,脱一层皮,累死累活饿肚皮”是当时延安老百姓生活的实状。

“延安用20年的时间,退出了一片片青山,还出了一洼洼绿地,延安山川大地披上了层层绿装,过去‘黄中找绿’,如今‘绿中找黄’。”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延安市市长薛占海介绍了延安退耕还林的成就。

如今在陕西延安,原本黄色的山体经过多年的植被保护已经披上了一层绿装。邹星 摄

据介绍,20多年来,延安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发扬延安精神,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从1998年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到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最早试点,再到2013年在财力十分紧张情况下自筹资金13亿元再次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延安始终坚持人工绿化与封山禁牧相结合,梁峁沟坡洼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群策群力、投工投劳,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

薛占海告诉记者,近年来,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400公里,延安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当然,退耕还林在延安市全面实施后,如何确保能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成了摆在延安人民面前的两难选择。

2008年,延安子长县率先打响了治沟造地战,全市随后逐步推行,到2018年11月底,延安治沟造地197个子项目全部竣工,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4.3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77万亩。不仅有效增加了高标准农田面积,耕地更加集中连片,而且建成的沟坝地地势平坦宽阔、水肥条件好、蓄水保墒,耕地产能得到大大提高。

随着治沟造地工程的实施,逐步落实了山、水、林、田、路、坝为一体的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治理,结合“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延安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绿水青山随处可见,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当地在治沟项目区利用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美景,大力发展旅游业,2017年旅游收入达到1200万元。

宝塔区南泥湾通过治沟造地项目,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使水稻面积由原来的几百亩增加到2000亩,再现了当年南泥湾“一川稻田绿,万顷金波涌”的景象。2018年,南泥湾全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生态改善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年入黄河泥沙量由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下降88%,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减少23%,扬沙天气数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3天,“蔚蔚蓝天”成为延安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

抓水治理最末梢 让污水不入黄河

“以前这里的面貌,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居民平常使用的生活污水,顺着沟道直接倒下去,一到夏天恶臭熏天。”72岁的房勇是延长县七里村街道寺家河口村居民,算上今年,房勇搬来这里已经是第51个年头了。看到近两年延河治理给村子带来的变化,房勇赞不绝口。 “现在,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污水排放管道,臭水沟不见了,河水变清了,村里的环境变美了,日子也变好了。”

延安市延长县出资设立污水管网,用铁皮包裹的污水输送管道遍布在县城的沟沟道道里,力争让污水不入沟,保证延河清澈。邹星 摄

沿着寺家口村的沟道一路前行,随处可见白铁皮包裹的粗管道,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是当地的污水收集管道,里面是污水管道,用防冻材料包裹防止冬季结冰,外层用铁皮保护,居民只要将生活污水倒入自家门口的污水收集口,污水就顺着管道输送至延河箱涵,再由箱涵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目前我们的污水收集率已经达到90%以上,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由劣质五类水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保证污水不入延河不入黄河,河岸三季有花。”延长县河长办公室副主任段军辉说。

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2018年,延安市延长县确定实施县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这一重大环保项目,预计总投资9758.43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1条沟道的截污工程和6个片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县城区11条沟道雨污分流后的污水以及延长县5万多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水全面接入分流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作为贫困县,拿出近一个亿治理污水,并非易事。但无论花多少钱,都要保证延河清着向黄河交水。”延长县住建局局长高怀应说,“通过几年的治理,沟里的水清了,延河的水质也有明显的提高。”

2017年以来,延长县坚持“变无水为有水,变死水为活水,变脏水为净水”的工作思路,累计投资2.98亿元。先后实施了防洪、河道清淤、污水箱涵、水景观、河滩公园、节水灌溉、淤地坝等九大工程,截至目前,已解决6村2500户居民汛期出路难,河道脏乱差问题,解决1000余亩大棚及果园的灌溉问题,保障1200多村民增产增收,彻底改变了延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延安市宜川县于2012年启动晋陕峡谷绿化工程,分年度连续实施,累积完成造林总面积8.5万亩,北至宜川与延长交界处、南至县川口,总长度约26公里,完成投资1.5亿元,初步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色"的景观效果,达到了治理目的。

宜川县林业局局长吴大洋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实施针对晋陕峡在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免害严重等特点的石质山地造林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治理途径。通过治理,壶口景区周围山体披上了绿装,初步形成了景观效果,避免泥水直接流入黄河,为提升黄河沿岸生态建设、提升壶口景区景观效果、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从延安市了解到,为了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持久巩固,当地建立大气污染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加快推进“煤改气”步伐,做好清洁能源推广运用。同时,延安在全市范围内加强重点区域污水截流、收集、纳管和面源污染治理,实现河流水质达标排放,推进河流水质持续好转。另外,延安加强了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油区、井场、矿山、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溯本清源,持续保护好生态环境。

打好生态牌 打造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在延河与黄河交汇处,“延河清、黄河黄”的景象映入眼帘。张伟 摄

延河在延安市延长县雷赤镇凉水岸村汇入黄河,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当地村民通过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在周围的山上种起了5000多亩大红袍花椒,打起了“凉水岸”牌大红袍花椒的特色品牌,花椒的种植既为当地取得了生态效应又让当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的双赢。

“这几年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延河清澈了许多,看延河汇入黄河的位置延河水有多清澈,这也是我们退耕还林带来的效果。”凉水岸村村主任王继民说。作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王继民对未来信心十足:“再过几年,我们把本土大红袍花椒的品牌做响了,凉水岸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众所周知,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也是实现延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说到脱贫攻坚,小苹果是延安不得不提的大产业。一方面,当地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和当地适宜优质苹果生长的独特气候,大力发展苹果种植,通过苹果种植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农民致富的双赢。苹果红了,山绿了,农民也富裕了。

在陕西延安市洛川县,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延安市市长薛占海告诉记者,延安市将贫困户全部纳入“企业+合作社+果农(贫困户)”联结机制,持续推进以苹果为主的产业扶贫,苹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390万亩,产量达到350万吨,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在宜川县壶口镇曹家庄村的苹果园里,当地贫困户王吉明正在紧张忙碌着,几个月后成熟的苹果将为他带来不错的收成。“今年套了12万个苹果袋,保守估计每亩苹果的纯收入能超过一万元。”王吉明眉开眼笑。

记者了解到,宜川全县果业面积40万亩,其中苹果面积30万亩,花椒、核桃、酥梨十万亩,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宜川的苹果味美果优,深受消费者喜欢。全县1457户贫困户也依靠果业实现脱贫致富。

“在苹果种植过程中,宜川县对果业垃圾和村民生产生活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确保干净的土壤中生产出优质的苹果。”延安市宜川县果业中心营销中心主任郝正辉告诉记者,“我们大力发展以大改型为突破口的四项关键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豆菜轮茬生草覆盖制,着力解决果园封闭和有机肥不足的两大瓶颈问题,依靠生态优质,打造宜川的有机苹果品牌,让农民种出好果子、卖出好价钱。”

近年来,延安市强力推进以苹果为主的产业后整理,智能选果线、冷气库累计达到88条和120万吨,企业、合作社优先高出产地价收购贫困户苹果,免费为贫困户上线分选、入库贮藏苹果,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全产业链上,苹果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60%以上,做大做强了全市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同时,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做生意、开旅店、做手艺,让他们在致富路上各显神通,真正实现了“国家要被子(植被)、农民要票子”的双赢。 (张伟 邹星 李永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