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令人敬仰的文坛比翼鸟
2019-09-17 11:09:52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缅怀著名伉俪作家李若冰、贺鸿钧

 

1990年,作者与李若冰夫人、著名作家贺鸿钧合影

惊悉《延河》杂志原副主编、著名作家贺鸿钧(笔名贺抒玉)老师在中秋节前夕的9月10日仙逝,无比悲痛。本想前往吊唁,送老师最后一程,然而,拜读老师的最后遗嘱:“……丧事一切从简。不要无谓抢救,让身体受罪,儿女受苦,医护受累,浪费国家钱财。妈妈年老多病,已经九十岁了。人总是要去的。要懂得爱惜你们自己,这才是妈妈最大的心愿。请你们记住以下内容:不接收花圈,花篮,挽联,挽帐,条幅,唁电,礼金等。也不要发讣告。不设灵堂,香烛,香案,不烧纸钱,放炮。一切亲人不戴孝。需要的话,家中只摆放鲜花。不吊唁,不送别,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播放哀乐。也不要报道。只需亲属陪伴到最后。骨灰与你们父亲安放在一起……”我深感震撼,再一次为贺老师的清正人格、豁达胸襟与高风亮节所折服,只能含泪遥望南天,默默祝祷:敬爱的贺老师,一路走好啊!

扶持文学后辈,像憨厚的父兄

我与李若冰、贺鸿钧老师相识,缘于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诗集《玫瑰色的夜》时,去请李若冰老师撰写序言。敲开门,第一位接待我的就是贺鸿钧老师,她听完我的请求,像一位邻居大姐一样热情地让我坐下,给我倒了一杯茶水,询问我的创作经历和收获。我一一作答后,她十分高兴地向我祝贺,说:“我读过老杜(杜鹏程)和韩望愈为你写序的《深沉的爱》,你的报告文学写得像小说一样,很有诗情画意呀!”随后,她唤醒正在小憩的李若冰老师,李老师满口答应。后来我才得知李老师当时正在整理自己的作品出版,十分繁忙。写好后,他还分别邮寄上海《文学报》和北京《文艺报》发表。虽然对我鼓励很大,但是给我写序言,对他整理自己的作品影响不小,让我十分愧疚……

1990年7月初,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省作协、陕西省文联和三原县委宣传部联袂要为我刚出版的新书《“囚犯”的苦恋》召开首发式和座谈会,我给时任省作协党组书记的李若冰老师送请柬,李老师看罢请柬和我呈上的样书,高兴地说:“我一定按时参加!”贺老师也在一旁鼓励有加。两位老师扶持后辈的热情,让我永远铭记。

2002年3月9日,我的小说散文集《雾锁桃花塬》座谈会,在三原县举行。那天,时任陕西省文联主席的李若冰老师携时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的著名评论家肖云儒、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兼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主席的著名评论家王愚、时任《小说评论》主编的著名评论家李星、时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的著名作家赵熙等风尘仆仆,前来参加我的新书座谈会。李若冰老师发言说:“吴树民是艺术上的多面手,艺术感觉非常灵敏,在我们省是非常有实力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朴素、真实、鲜活,有很强的感染力。”他和各位大家的发言,对我鼓舞很大。会后,我邀请他和参会文友们到于右任当年回乡十分喜欢的明德亭用餐。李若冰老师十分兴奋,一边用餐,一边继续探讨我的作品,不知不觉多饮了几杯,喝得十分尽兴,满面红光。次日上午,贺鸿钧老师打来电话,不无责备地说:“你李老师有糖尿病,你不该让他喝那么多酒,吃那么多八宝甜饭。”我不知道这些呀!急忙连连道歉……然而,贺老师对李老师的关切爱护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从此,这对文坛比翼鸟和我交谊渐深。

《“囚犯”的苦恋》座谈会后合影,二排(左六)为李若冰老师

自强不息,终成一代名家

陕北人常以“米脂婆姨绥德汉”而自豪,但更让陕北人自豪的是1928年出生于米脂书香门第的贺鸿钧,我认识她时,她已是誉满三秦的著名作家贺抒玉。她虽已年过花甲,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韵。她的花季,有无米脂美人貂蝉那样娇艳绝代,我不敢妄加评判,可她的人品、文品,我敢断言貂婵远不及其项背。上中学时,她的作文《我的奶妈》就得到鲁艺老师的赞赏,15岁就参加了绥德分区文工团,成了一朵吐香怒放的山丹丹花。

关中人常以“三原桥、泾阳塔”而骄傲,但更让关中人骄傲的是1926年出生被卖给云阳镇杜家的虎娃,上世纪50年代就成了神州杰出的散文大家李若冰。

李若冰本姓刘,父母生有9子,他排行第5。因世道不平、家道艰难,3个孩子被父母卖掉,他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的生辰完全是自己猜度的。幸运的是养父母疼爱他,共产党更疼爱他。刚满12岁,他就参加了儿童抗战剧团,挂上了八路军臂章,不久,多才多艺的他当上了儿童团长。

在延安,经过在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和鲁艺文学系的学习,虚龄18岁就成为党旗上一根纤维的他,又一头钻入文学的烟海之中,他读鲁迅和“五四”时代作家的书籍,读《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读俄国文豪普希金、屠格涅夫、髙尔基等人的作品。凡在延安能寻到的文艺书刊,他都搜来阅读,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在延河畔,他多次看到负重跋涉的驼队,心驰神往,于是,自起笔名沙驼铃。后来,不管是抗战胜利那年到中宣部工作,还是解放战争开始到一野四纵骑六师政治部、西北军区政治部工作,在战地办报,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清晨,还是在星光灿烂的深夜,他手中的笔总是不停地倾吐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人民的深情,对正义的赞颂。

“一唱雄鸡天下白”。望着欢庆新中国的礼花,他从部队转业到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进修,得益于许多文学前辈,结识了许多文学朋友,看了许多中外名著,博览了许多文史典籍,开始发表短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1953年6月6日,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志趣,使他和贺抒玉在文学女神的撮合下结为比翼鸟。李若冰从中央文学研究所结业回到作协陕西分会不久,和野外地质勘探工作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散文《陕北札记》之后,西出阳关,参加了甘肃酒泉石油地质大队的野外活动。翌年,跟随地质勘探者的队伍,第一次闯进柴达木盆地,还担任了勘探大队长。火热的生活,异域的风情,沙漠的浩瀚,使他文思如泉、笔底落珠,陆续发表了《勘探者的足迹》《在柴达木盆地》等10余篇散文。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同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6年,周恩来总理点名接见几位作家,李若冰是其中之一。周总理对李若冰说,你很年轻啊,希望你继续写出反映大西北地质工作者故事的好作品来。

柴达木,像聚宝盆似的吸引着他。1957年,他第二次迎着戈壁风沙,闯进它的腹地,走一路,写一路。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柴达木手记》。

他刚刚告别西北的飞沙走石,又扑进东北的沃土密林;刚刚领略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又去饱览江河湖海的雄浑。一篇篇特写、小说、散记、报告文学,像一只只报春的燕子,飞向各种报刊杂志,先后结集出版了《旅途集》《红色的道路》和《山,湖,草原》三本书。

2002年3月9日,作者与陕西省文联主席兼作协主席李若冰(中)、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主席王愚(右二)、著名评论家肖云儒(左二)、李星(左一)在《雾锁桃花塬》座谈会后合影

笔耕不辍,作品享誉文坛

贺抒玉17岁就和姐姐贺鸿训合写了秧歌剧《喂鸡》,经周扬推荐,1946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发表,出版时由著名诗人贺敬之写了前言。

上世纪50年代,贺抒玉从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二期学习归来不久,就出任《延河》副主编,乐为他人作嫁衣,经她编发的不少优秀作品,享誉文坛。

1965年,李若冰从大庆油田归来,想实现他心中向往已久的小说梦。然而,“文革”风暴理所当然地将这对文坛鸳鸯卷到了他们本不该去的荒野茅舍。他去了“五七干校”,她去了户县农村。他们手中的笔,也变得生疏艰涩了。

雨过天晴,玉宇澄清。李若冰沿着党中央、毛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主要路线,走了半年,依然边走边写,1978年,结集出版了散文特写集《神泉日出》。次年,作协陕西分会恢复,他被选为副主席兼秘书长。

1993年,他不顾66岁高龄,偕夫人贺抒玉并与已故著名诗人李季的夫人李小为结伴,重走大西北,继续浓墨重彩地描绘地质勘探者和石油工人的苦乐年华。是年,他被选为陕西省文联主席。同时,将以扶持文学新人为主的《高原语丝》奉献给读者。

贺抒玉长期从事扶持陕西文坛中青年作家的崇高事业,沙里澄金,慧眼识文。听说延安大学一批学生在陕南一家工厂深入生活,写出作品,她便和女作家问彬(杜鹏程夫人)风尘仆仆赶到陕南大巴山深处,一篇一篇看稿子,一篇一篇谈意见。路遥的第一篇小说,是她从延川县的小报上发现,拿回来在刚刚复刊的《延河》上发表。平凹、忠实、亦夫、韩起、谷溪……一批批中青年作家的崛起,都融进了她的心血。为此,她获得编审职称,并于1988年荣获中国作协老编辑荣誉奖。

在工作之余,她笔耕不辍,一篇篇精美的小说、清雅的散文脱颖而出,被评论界誉为“大西北文坛的一道彩虹,是陕北女性中的佼佼者”。她的小说《视察工作的时候》,被选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女作家作品选》;《我的老师》被选入《全国儿童短篇小说选》;《红梅》被选入《1949-1979年短篇小说选》,并由外文版《中国文学》翻译向世界介绍。近年来,她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山路弯弯》《女友集》和散文集《琴姐集》《乡情,人情》。

李若冰、贺抒玉相濡以沫已43年了。这对心心相印的文坛比翼鸟,生活上默契,抱负上通达,创作上出新。他们共同献给读者的散文集,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爱的渴望》,字里行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普通劳动者的深情,也奔涌着他们之间爱的激流!

而今,这对令人敬仰的文坛比翼鸟,又相聚在遥远的天国……

□吴树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