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割场
2019-06-17 14:55:59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每年的五月下旬,耳边布谷鸟与“盼黄盼割”的叫声此起彼伏,一个重要的节气“芒种”即将来临。对于种麦子的关中农民来说,龙口夺食的夏收无疑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在机械化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夏收就像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两个战场,一个在麦田里,一个在晒场上。

  新世纪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土晒场,农忙时用于五谷杂粮的碾打晾晒,农闲时堆放麦草垛,不经意间还会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一块平整的晒场,是粮食能否颗粒归仓的必要条件,也是晒场主人的“脸面”。如何才能使晒场在夏收到来之前变得平整?这就需要一道工序——割场。

  所谓“割场”,就是赶夏收前将晒场用碌碡碾压平整。从每年的雨水节气开始,至芒种前,每下过一场雨,家家户户都要割场。当第一场春雨下过之后,蛰伏了一冬的晒场由硬邦邦变得酥软起来,小草们争先恐后地想用一袭绿色外衣装扮土灰色的晒场。一场春雨,万物复苏,空气清新,父老乡亲们扛着锄头、钉耙、扫帚、方锨、老笼等各式农具,全家齐上阵,准备割场。

  割场,首先用锄头将晒场锄一遍,接着用钉耙搂出锄过的草,揽上一老笼麦衣(麦秸皮)均匀地撒满晒场,麦衣混在松软的土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接下来,轮到碌碡出场,它可是晒场上的猛将,足足有二三百斤,给碌碡套上脖枷(木质或铁质套具)。从前,都是用牲口拉碌碡,到八十年代后,主要是四轮拖拉机拉,伴随着“吱吱扭扭”的响声,拖拉机拉着碌碡沿着晒场开始转圈碾压土层。约莫个把钟头,原本褶皱的晒场渐渐变得平整,碌碡碾压不到的边角,用方锨背拍一拍,抡起扫帚扫去多余的麦衣,第一次割场就算完成了。

  当第二场春雨落下后,迎来第二次割场。第二次割场,不用锄整个晒场,只需锄长草的地方,扫去草,撒上麦衣,套上碌碡碾压即可。经过两次割场,晒场由平整变得瓷光。

  关中地区春天的雨水奇缺,第三第四次割场,大约都到五月中下旬了。晒场上还会生出零星的野草,锄头锄去草,撒上麦衣,不必再套上碌碡碾压,折一捆叶子茂盛的杨树枝,找编织袋装一袋土,一个人用绳子沿整个晒场转圈拉杨树枝,半个钟头后扫去麦衣,发现晒场比原先更光亮了。当遇到冬春连旱的天气,则先要担上十几担水将晒场泼湿,才能割场,有的人家水离晒场远,割场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好在,大部分人家都是共用一个晒场,大家相互帮衬,挥汗如雨也感到快乐。

  为什么要割场呢?因为从前的晒场都是土场,麦子经过割打后,需要扬场将麦粒从土与麦秸皮中分离出来,晒场平整瓷光,麦子晾晒归仓也就容易了。因为是土场,蚂蚁等小昆虫的窝会将麦粒陷进去,经过几次割场,蚂蚁窝自然会被碾平。

  割场这项农事何时出现,史料中没有记载,也许是土场出现后,我们的祖先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单从割场这项繁琐的农事来看,就知道我们的祖辈何其辛苦。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乡村的土路被水泥路取代,水泥广场也走进每个村子,曾经的晒场变成了家家户户的菜地。水泥路面,水泥广场不需要割场,联合收割机、扬场机等机械取代了过去的人工劳动,割场这项农事成为一代人的回忆。(雷焕)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