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1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西安的树
2019-03-25 13:55:43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一到夏天,西安人便喊热。或曰:“现代人娇贵了,也矫情了,春夏秋冬,夏天就该热!”理是这么个理,事实却发人深思:至少是西安人的夏季体感温度越来越高了。过去掩耳盗铃,天气预报只报到39℃。民间心知肚明,官方我行我素。如今如实预报了,原来40℃不是谣言,不是传说,更不是神话,而是轻而易举就能突破的。去年夏天超过40℃的全国十大高温城市排行,连续几天,西安都榜上有名。有人拿了温度计测量地表,温度居然超过60℃了,怪不得网民调侃,说西安变成火焰山了。

夏季有空调,但不能人人都躲进空调房里吧?人为生计,总要奔波。炎炎夏日,路上行人至少有两盼:一盼来风,二盼阴凉。树是公共遮阳伞,人都爱往“伞”下钻,就图个凉快。一些西安道路上的树,说是伞,还真像伞,走几步就是一块阴凉。有比没有好,这“伞”当然好!但人走在路上,不免要寻思:“能不能更好?”一些过来人不免念叨:“西安的主要街道,曾经是有林荫的。”一些年轻人就不免追问:“林荫呢?”更多的人则不免感叹:唉……

西安著名的林荫大道就数友谊路了。每年暑夏,天再热,走在友谊路上,就感觉凉快多了。因为修地铁,要将友谊路上的老法桐挖走,民间呼吁者众,呼声也高,但还是没能阻止。挖树的理由不能说不是理由,但树被挖走的遗憾也不能说不是遗憾吧?园林部门有个承诺,说是地铁修成后将恢复原貌。说得似乎悦耳,但愿不是说说而已。像友谊路上的林荫道不是一口气吹来的,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长成的。一朝一夕能挖走,一朝一夕能复原吗?

还有北大街,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街,比现代是老土多了,但路两边的国槐还是颇令路人稀罕的,起码走路不用顶着烈日。当时就有老西安人阻止挖树,结果当然是无法阻止,因为没有比拓宽北大街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了。一晃20多年过去了,北大街是比原来好看了,但那参天的国槐林荫道呢?新栽的国槐要长成参天大树尚待时日,至于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恐怕只能问天了。

20多年前,南大街刚拓宽未久,一棵国槐被大风刮倒了,我当时就纳闷,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可能呢?”专门跑去求证,一看见那树根,就更纳闷儿了:老粗的国槐,树根却不老粗,当时我不知道那是移栽的。前些年环城北路与铁道之间搞绿化,被运来一堆老碗粗的老木桩,一疙瘩树根带着土被包起来,像个肉球。那就是国槐,不知从哪儿弄来的。当时栽树就像栽电线杆,老吊车吊起老木桩,悬空、竖立,肉球朝下,被置于预留的土坑里,土填实,老木桩就巍然屹立了。到了春天,老树发新芽,活了。又过了若干年,新芽变老枝,木桩真变成树了,树下成荫,也能纳凉了。至此,我才明白:原来老树原本不长在这儿;原来长在这儿的老树未必就根深叶茂。在古城西安,有多少这样的老树呢?

我悲凉地估计:西安城里,再也长不出参天大树了。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为何,且听我道来。

眼瞅着西安的现代化兼国际化已不是梦想,逼近的步伐就像去年夏天的热浪,说来就来了。瞅得见的还有路面、地面都硬化了,走路起码不会脚粘泥了。小雨路便湿,中雨水便流,雨稍大些路面便积水,再大些路面就成汪洋了。雨刚停下,路面就风干了,雨下了跟没下一样。地面不是泥土,不吸水水便流走,不流走便被蒸发,怪不得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更怪不得有人因此而深忧:“树靠什么滋养呀!”

高楼如林,楼比树多,更比树高。到了夏季,整座西安城就像一堆巨大的积木裸露在阳光之下,享受着滚烫的抚摸。对西安城来说,阳光之爱,“爱你没商量”,只能接受,不能拒绝。此爱像火,炽热蔓延,有增无减,不被爱得高烧不退,那还叫“爱”吗?西安城区的地盘不可谓小,可容得树木生长的空间有多少呢?用“相形见绌”来形容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地面空间如此逼仄,树木数量少得可怜,且被条块分割,孤零零的居多。城市呼唤森林,古城何时梦想成真?这梦想且按下,单道一棵棵树的生长极限,就令人不敢想象,结果只能是沮丧。就说我所在的小区,绿地、花园不可谓少,入住之初好生欢喜。第一个春季,草色青青,水波粼粼,杨柳依依,真可谓欣欣向荣了。快10年了,树木不见长大,花草日见稀少,为什么呢?请教一位老园丁,他悠悠一声叹息,说:“你能见到树木,就不错了!”他见我困惑,就反问我:“这树木下的土地,还是土地吗?”一句话点醒了我。树木之下,是一层回填的薄土,土之下是水泥浇筑的隔水防渗层,再往下是地下室和车库。老园丁又问:“你是读书人,知道根深叶茂是什么意思?”由此我联想到小脚女人。脚从小就被层层包裹,还能长成大脚吗?一个小区如此,一座现代化城市不也如此吗?几乎每座高楼之下都是空的,高楼林立,意味着什么?按照规划,古城西安要修十五条地铁,将来或许更多,加上早就存在的防空洞和地下管网,地下真可谓空空如也。这样的土地已今非昔比,莫说长成参天大树,能否承载参天大树都是个问题!

西安能在唐大明宫遗址上建起国家公园,应该说是大手笔,其文化意义、生态价值,已然显现。就是在这块5000亩的土地上,一些老树被保留,令人稀罕,却也令人唏嘘。更多的老树,则是迁来的“移民”,使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了些“古老”的感觉。在玄武门里,有一条南北大道,两侧是一排古柳,当年移栽时就像是一个个树木墩儿,粗壮得几个人不能抱搂。有旁观者质疑:“能活吗?”也有栽树者搭腔:“能!”还进一步解释:“现代人能得很!”有多能呢?一看树身上挂满了输液瓶,有人竟噗嗤笑了。树果然都活了,头一年就像人长满了头发,不几年便冠盖成荫,柳绦垂绿,俨然一道风景。去年暮秋,瞥见工人正在给古柳锯梢,我大惑不解,工人说:“减负!”不久前的一场大风,把一棵古柳没有刮倒,但刮裂了,就好像被自上而下劈开似的。一位工人自言自语:“树和人一样,老了,撑不住了!”如此说来,老树移栽,福兮祸兮,真不好说了。

树木,应该长在哪里?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并非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并非没有教训可以汲取,也并非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参照。千年古城,千年一遇;只有唯一,没有第二。怎样建设,真不能任性,不能草率,不能灵机一动便随心所欲。古城,就应该在“古”字上做文章。古,不是复古、仿古,更不是拿来主义,照猫画虎。人奔西安,不是奔仿古一条街来了,而是奔大雁塔、兵马俑来了。不言而喻,保护古迹比挖掘古迹更引人入胜,爱护遗存比显摆遗存更令人想入非非。文化不等于美化,美化不等于现代化,现代化未必就直通国际化。当务之急也是当下之需:西安缺树,不缺别的!

为了西安的树,城区不能再盖楼了,人口不能再增加了。给树让出空间,就是给人让出林荫。到处都是林地、林荫道,或许西安会更热——但肯定不是炎夏的热。(孔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13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