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礼赞土地 礼赞劳动 礼赞劳动者——透析电影《柳青》及其时代精神价值
2021-05-28 16:46:33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我拍电影《柳青》和农民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是一样的。

  ——田波

  日前,历时6 年精心打造,由陕西省纪委监委、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西安多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重磅推出的“中国托尔斯泰”人物传记电影《柳青》在全国公映后,好评如潮,唱响了新时代的强音

  恰逢建党1 0 0 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电影献礼片《柳青》的横空出世,这不仅是全国影视界文艺界的一件大喜事,更为全国广大观众带来了一种强大正能量的精神感染力、史诗般视觉享受和穿透灵魂般愉悦。

  5 月2 0 日下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电影《柳青》专家座谈会暨全国首映礼”之后,社会各界观众好评如潮。

  “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对观众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洗礼。”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仲呈祥还呼吁,要宣传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主张这部电影应该进入大中小学,让广大青少年从中汲取艺术的无穷力量。

  ……

  这部影片为什么一经面世就受到如此礼遇?它是如何诞生的,具体向观众呈现了什么内容,其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价值是什么?笔者通过导演田波等相关人士进行了问题透析和详细回答。

  为什么拍摄《柳青》

  提及电影《柳青》的创作和拍摄,导演田波坦言,这件事并非偶然。“1 0 年前我导演八集电视纪录片《路遥》时,非常崇敬路遥先生,他是我创作的精神导师,人生的启蒙老师。在拍摄和研究路遥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中,被他那雄奇壮怀的家国情怀所打动,他虔诚地书写平凡世界里的普通劳动者,他讴歌人民,谱写壮丽的改革开放的农村变革史,歌颂芸芸众生里最平凡的奋斗者……最后把生命奉献给了文学。”

  “那时就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精神感召了他如此奋不顾身?又是什么精神让他自觉地深入生活,满怀激情讴歌人民?我最后找到了答案,答案在他的创作随笔里,而他也多次公开地讲到他的文学教父、人生导师就是柳青。”

  “柳青?”这个人物尽管和他是老乡,但当时的他对柳青的情况知道的并不多。于是,他就开始学习研究柳青和《创业史》。从此,一个人民艺术家的伟大形象在他的脑海里怎么也挥之不去。

  田波说,“当时我就想,在我4 0 岁之前,要真心实意的把人民作家柳青的故事拍成一部民族史诗大电影,献给全国人民,激励我们青年一代继续创业继续奋斗。”

  “2 0 1 4 年5 月,我们开始正式筹备电影《柳青》的制作,就在故事大纲形成的时候,同年1 0月1 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认真学习领悟后,使我们受到了很大鼓舞,更加坚定了拍摄电影《柳青》的信心。”制片人王苗霞坦言,“2 0 1 7 年,我们带着剧本项目回到西安,决定以陕西电影的姿态面对观众。”

  列宁曾评价托尔斯泰的文学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柳青对他这部耗时半生的《创业史》也是这样的心愿。“我希望通过电影,把柳青这位为人民书写的伟大作家的精神内核奉献给观众,激励更多人在平凡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伟大创业史。”田波说。

  当然,拍摄这部影片还为了实现一个重要的精神价值指向,如导演田波所说,那就是:“礼赞土地,礼赞劳动,礼赞劳动者。”

  在柳青精神激励下

  要想实现梦想,便要向柳青一样知行合一,说做就做。

  “当我雄心勃勃要做这件事时,许多人嘲笑,质疑:你为什么要拍柳青?他和你什么关系?在电影商业化娱乐至死的时代,谁会投资你这个故事?广大青年会关心你说的这位陌生人吗?就算你有能耐拍出来了,可谁又会走进电影院看他呢?当然也有不少人支持我的梦想。”田波坦露当时的情景,“由此,我越发想拍这部电影”。

  “拍这部电影很难,对投资人来讲,可能最后投资血本无归。投资电影《柳青》的天朗控股集团孙茵董事长从一开始就认定了不管挣不挣钱,这是讲述人民作家柳青的故事。在众人劝阻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决定投资。在创作拍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许多多困难。有人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我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这就是柳青精神。”

  “在6 年时间里,电影《柳青》经历了考据、论证、写作、摄制和打磨,其成片过程,也如同一部充满酸甜苦辣的创业史。”田波说,“光电影剧本就出了2 4 稿,后期剪辑用了1 年8 个月,剪辑了1 3 版,大小修改了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句话不仅仅是柳青用来鞭策自己的,同时也是影片主创团队成员的座右铭。在他们多次走到想放弃的边缘时,最终还是在柳青精神的激励下,让他们到达彼岸,实现了成功拍摄制作。“他在他的那个时代做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在新时代也应该有我们的一番作为。”

  为了真实再现那段新中国创业时期的历史,做到秉笔直书,不偏不倚,主创团队将大量精力放在了对历史本身的探寻和考据上,对于怎样才能呈现一段厚重而艰辛的历史,团队成员之间的争吵是家常便饭。田波说:“作为一段历史的叙述者,最重要的就是尽量把事实表现出来,留给后人去评判,所以我们的创作不是为了取悦娱乐当代,而是要竭尽全力创造出满足人民日益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而这也正是柳青本人坚守的创作基本态度。

  电影《柳青》是田波完成的第一部院线电影,而且属于最难拍的电影类型,又挑战的是一部重大的历史题材。“让我更感动的是,一个8 0后的青年导演,对一个已故多年的人民作家的理解和准确把握,达到与主题和人物在精神和立场上的高度统一、亲密融合。”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说。

  李敬泽坦言,柳青的故事表现难度很大,田波导演对人物的塑造,对历史的表达,克服了很多困难,做出了较好的呈现。

  “这部电影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导演能把镜头对准乡土,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一种姿态。在过度追求票房,过度追求娱乐化的时代,拍这么一个严肃的题材,而且是位作家、党员,能拍摄他和乡土和农民的关系,非常有意义。这部电影是对老一代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生命轨迹的致敬。”著名编剧芦苇说。

  影片呈现了什么

  这部口碑不断爆棚的人物传记电影《柳青》,具体向观众讲述了什么,又呈现了什么?

  该影片忠实于历史,讲述了作家柳青怀着对关中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以“要想写作,就要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的创作态度,放弃北京优越的待遇,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皇甫村1 4 年,有意“去作家化”,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被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新生活的热情和农业合作化这个新事物所感染,他把自己的理想书写在关中大地上,并亲自指导王家斌等一大批共和国第一代新农民埋头苦干,艰辛探索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一段不凡经历,最终创作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经典巨著《创业史》。影片通过真实、典型的文艺形象回应了新时代文艺的新作为、新担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梅敬忠谈到,电影《柳青》的创作着眼于时代风貌,着眼于乡村民众心理的内在揭示,不做无病呻吟之语、大抒时代风云之情,是一部向时代报告的文学经典。

  “柳青的一生连接着时代、历史和人民,并且从中做出了他的承担和创造,影片准确抓住了柳青的根本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前辈们探索、创造、奉献和奋斗的经历。”李敬泽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电影《柳青》让年轻人看到了彼时乡野和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从影片中我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它属于关中秦川,属于中国乡野,也属于中华民族坎坷艰辛的奋斗历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柳青所坚守的精神和信仰,就是知行合一。”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裴亚莉撰文说,电影《柳青》的创作者们,从选题立项到拍摄修改,经历了长达6 年的创作过程,终于完成了一份针对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问题的答卷。通过他们对人民、对生活的热忱,通过他们勇攀艺术高峰的勤奋努力,走在了现实主义艺术创造的广阔道路上,谱写了属于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一部令人感奋的“创业史”。

  著名评论家、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带头人张阿利教授说:“电影《柳青》写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特殊题材,表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中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和做出的艰难选择,在这方面的历史价值的认知意义非常好。同时,这部电影也弘扬和发展了我们中国西部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特别是在中国电影当下现实主义表现的回归方面做出了突破。”

  与此,还有很多观众纷纷点评:

  “这部电影再次向观众展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柳青》提醒着我们,共和国是如何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又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牺牲。”

  “电影用柳青的视角生动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建设和农村制度改革,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文艺形象回应了‘新时代呼唤着怎样的人民文艺’这一时代之问。”

  “电影《柳青》为观众记录了这位作家、共产党员的魂魄,也让观众从柳青身上看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气派的来路,更让青年人感受到‘传承’道路与气派的重担。”

  ……

  笔者梳理发现,观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部故事感人,制作精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电影作品,是新时代主流电影的精品力作。这部作品不仅有着不俗的观赏性,更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艺术之美在何处

  电影《柳青》这部横空出世的具有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创新主旋律人物塑造方法的银幕力作,其艺术之美在业界受到了广泛好评。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明振江称赞说,这部影片主题鲜明突出,深刻阐释了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真实反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整体叙事风格大气浑厚、深沉凝重,是一部难得的“走心”作品。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邱华栋也坦言,这部电影是近几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极具现实主义冲击力,成功展现了柳青与所处时代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他与心灵的关系。

  “电影《柳青》是对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种影像化阐释,是近年来传记电影创作的一个新成就,尤其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都会有启发。”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研究员李朝全说。

  “我看完影片后很激动,觉得太感人了,影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柳青作为大作家的一种风骨,一种精神。”文学评论家、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畅广元观后感言。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指出:“作为人物传记片,本片最大的贡献,在于通过荧幕成功塑造了作家柳青的真实形象,体现出一种少有的宗教感与史诗感,这也是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建军坦言,“这部电影令我很震撼,超出我的预期。影片体现出青年导演田波还原历史的自觉意识,紧张而沉重的叙事调性,以及充满美感和象征意味的画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种史诗感,是一部成功的作家人物传记电影。”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坦言,这部电影不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还是精神高度、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来讲,都值得称道和点赞。他还讲到,这部电影既表现了创业史,也书写了心灵史;既充满了烟火气,也富有乡土味。

  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聂梦看来,《柳青》在主旋律影片弘扬正能量方面找到了有效的传播方式,体现了“正能量打造大流量”的创新思路。

  裴亚莉特别指出,电影《柳青》对于作为作家的柳青及其文学观念,有着出色地刻画和塑造。对于生活中柳青的塑造是成功的,并且构成了影片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主要表现在对柳青作为丈夫,和妻子马葳之间关系的塑造上,让观众有一种深刻的会心:“百姓生活的日常,也能发生在大作家身上。”这是电影创作者“艺术之心”的体现,也是对生活中“人”的成功塑造。

  “这个影片没有过度的说教,而是让作家本身的人性光辉如同巍巍秦岭脚下那次第亮起的灯火一样,让人感觉到温暖。除了故事上给人润物无声的感动之外,在画面美感上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比如影片的色调,开始和最后的明丽、中间的阴郁都暗合着故事发展的脉络。”西安奥斯卡(好莱坞)影投公司企业文化部总监孙浩感言。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邓凯在座谈发言时谈到,“电影《柳青》对作家柳青的塑造,让我们在柳青身上深切感受到作家对待文学应该保持的态度,更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一言一行所蕴含的政治美学。”

  时代精神价值

  电影《柳青》无可争议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而它所彰显的时代精神价值又是什么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秘书长王洋在该影片座谈会上表示,电影《柳青》是庆祝建党百年影视作品中的亮眼之作,也是党政干部学习党史的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电影《柳青》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的讲话精神提供了最直观的学习范本。为什么学柳青?怎么学柳青?学他的哪些品质和精神?这部影片给出了答案。

  “《柳青》正是陕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电影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向柳青学习的重要指示精神,整合各方面资源倾力打造的一部新主旋律院线电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柯昌万说。

  作为联合摄制方代表,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孙成杰表示,《柳青》的意义,除了其文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动的样本和典范。辽宁省委宣传部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让更多观众通过观赏影片走进柳青、致敬柳青、学习柳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道新认为,电影《柳青》是一种难得的思想传承,一种不可或缺的信仰接力,一种人性的感召,一种精神的引领,也是在一种艺术激情下所承担的文化责任。同时,呼应了“现实即将留给历史”。

  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看来,这一部电影没有走一般意义上的类型化概念化之路,而是通过极其丰富的细节呈现,完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其最大价值,在于为今后电影创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方法,一个正确的方向。

  著名电影编剧芦苇称赞,这部影片关键在于填补国产影片中作家传记类型的空白。同时作品还体现了浓郁的关中地域特色、乡土气息。在相当多影片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今天,这部电影具有非常特殊的示范效应。

  “当下恰逢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如火如荼,将革命文学史与中国共产党史相结合,通过观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柳青精神。”西北大学文学院2 0 2 0 级硕士研究生杨崧维深有体会。

  “在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与自强不息的意志,还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夏一璞整体评价说,这部电影以传记形式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大使命。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说,这部片子具有教科书般的意义,尤其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能够起到一种历史教育作用,让他们看到柳青这样一位杰出作家的价值就在于他的创作,能够跟生活跟时代跟人民形成共振。

  最后,盼望这部新时代的新主旋律电影能够在各大影院“叫好又叫座”。 □杨志勇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