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黛艳 图/胡睿琳

起手拨弦,吟猱绰注,一曲琴韵和润悠远。独坐幽篁,袅绕青烟在伴,微风拂,白袂翩翩,盈满袖暗香。纤指舞七弦,托擘挑抹、剔勾摘打,高山苍莽流水涓涓,松风绕壑鸟语虫鸣,天光云影万里澄波。弹指间千年恢弘长卷,在古琴清丽之音中迤俪铺展。

中国古琴艺术起源于长安,兴盛于长安,作为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长安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琴文明。2015年1月,古法斫琴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陕西省申报的古琴艺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艺术被看作雅、正音乐的代表和礼乐观的象征,被奉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古琴一器具三籁,可起远古之思,可状人心之绪,可达天地宇宙之理。历尽数千年沉浮的古琴,渐渐幻变成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图腾,浓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

溯古:古琴的前世今生

古籍记载的种种传说,使古琴的创制颇具神秘色彩。《琴操》载:“伏羲作琴。”汉代桓谭《新论》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故古琴又名“文武七弦琴”。周朝时,古琴除用于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兴盛于民间,“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中关于古琴在民间生活中的种种场景描述可见一斑。

儒学创始人孔子终生倡导周公的礼乐制度。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院长昭闻的《长安古琴艺术考》一文指出,“随着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琴乐作为礼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得以从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上长足发展,并赋予了音乐以外的更多哲学思想,逐步形成‘中国琴学’完整的理论与思想体系。这一时段被后世琴家认定为中国古琴艺术的起源。……后来的长安被后世公认为中国七弦琴的发源地也源于此。”

汉唐时期,长安古琴艺术走向鼎盛,涌现出司马相如、董庭兰、曹柔等著名琴家。诗人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名句反映出一代名师董庭兰誉满天下的盛况。董庭兰继承并整理的胡笳二曲首次使用五音音阶以外的“4、7”半音音阶,加入胡地音乐元素,打破历史上古琴曲“雅、正”的艺术特性,是当时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体现。盛唐时期琴家曹柔在复杂文字谱的基础上创造了减字谱记谱法,一直使用到现代,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昭闻介绍,“历史上的长安琴家为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贡献了无限的智慧”。

“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自古,琴作为士人推崇的乐器,一直被赋以修身养性的功能。关于古琴的典故与佳话频频“出圈”经世流传,姜子牙作《渭滨吟》“以志其遇”,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千古绝唱《广陵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情定一曲《凤求凰》,诗仙李白“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子曰:兴于《诗》,行于礼,成于乐。“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无不显露出一股淡泊出世、洒脱飘逸的文人气性。

刘少椿手抄《张孔山流水》减字谱

源起长安

著名琴家

斫制:古琴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其中“焦尾琴”,相传是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制成的一张七弦琴。“削以为琴,果有美音。”

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说。古法斫琴是采用唐代传统工艺精工细作的一种古琴制作技艺,融汇了文化、音乐、律学、美学、木作、漆艺等诸多内容。古法斫琴技艺有多少道工序?斫制一张古琴要多久?好琴的标准是什么?……带着一系列疑问,在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我们来到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斫琴代表性传承人昭闻的工作室。

昭闻斫琴

昭闻斫琴

斫琴工具

“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这是琴的九德,体现中庸和谐之道,恰到好处。三音要和,声音要匀,一张古琴好不好,取决于最差的音。”按照节点,他总结了选材、造型、槽腹、合琴、靠木漆、夏布、灰胎、打磨、定徽、面漆、雁足、上弦12道工序。“古琴传统形制大约有60多种,常见的有仲尼、蕉叶、宣和、伏羲等。做琴当中木工占20%,80%功夫是漆工,做古琴的原理是在木头上将声音彻底释放出来,再用漆将声音收住,达到中庸平和。梅花鹿角粉调和野生生漆刮在琴上,放半个月至一个月,干了后打磨平,再刮再磨平,重复十几遍,直到做成0.3-0.5公分的灰胎,制一张琴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使用化学漆做琴仅需两周,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音色上。传统的生漆是‘活’的,声音越弹越通透音色越好,化学漆制成的琴越弹声音越‘死’,最终像石头一样。”北方天气干燥,为防止琴开裂,他还翻阅古籍、史料,复原了元代以后琴师因为音色原因而放弃使用琴体裹布的工艺。

斫琴工序

“一位合格的斫琴师必须要过传统文化关、古琴艺术关、工艺美术关以及身体关。”昭闻曾拜入九嶷派第二代传人韩廷瑶老先生门下学习抚琴,后追随田双坤先生学习管派古琴制作技艺。起初接触斫琴时,由于生漆过敏,大半年时间他的头都是肿的。“后来适应就好了。”他轻描淡写地说。“四大关缺一不可,要懂传统文化、会弹古琴、有审美能力、身体能负荷一定的体力劳动。”

古琴九德

古琴形制

作为“非标准”乐器,每张古琴都有自己的灵魂和脾性,也附会着诸多哲学思想和象征意味。古琴长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底部平坦,上表呈弧形,象征天圆地方;岳山为高山,琴弦为流水;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加一个闰月;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象征天地人之和合。“九德俱全”最终返璞归真,所有优点俱为一体,唯有功力深厚之人才能体会个中韵味。

发展:“古琴热”不“热”

“要有‘三个代表’的艺术成果出现,即理论研究、新曲创作、舞台表演,古琴才能发展得更好。”昭闻说。作为中国古琴博物馆馆长,他一直致力于古琴文化理论研究,编著出版了《长安古琴艺术》,《管派古琴制作与修复》一书也即将面世。“过去资讯不发达,只能‘野斫’,闭门造车自己摸索,传统师带徒模式技艺普及的范围也十分有限。现在可以借助先进丰富的传播媒介,利用现代摄影技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的现实性问题,把制琴流程、工序变成图片影像资料,把老师的口述经验总结整理成文字稿,影响更多人。”

“相较于古筝、琵琶、二胡等民乐,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受众基数,古琴都是有一定差距的,属于相对小众的艺术。”他认为“古琴热”是个伪命题,《陈情令》《甄嬛传》《神雕侠侣》(张纪中版)等热播剧中古琴位置摆放有误,也都是古琴不“热”的体现。“理论研究是基础,同时做好普及传承和革新。在演奏古琴古谱的同时,要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的新曲子,赋予古琴艺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形制上,古人已把琴的美学研究到了极致,目前在漆色方面的创新进行了一些尝试。”昭闻工作室斫琴的学生大都是30岁左右,虽然当下网上关于年轻人“内卷”“躺平”的自嘲和调侃频出,我们不得不承认依然有年轻群体愿意接受这样“慢下来”的工作生活方式,或是忙碌之余赏乐静心,或是出于爱好学习弹奏,或是耗时长久斫制古琴,无论担当哪种角色,他们都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可能性。

昭闻

非遗成果

坐落于诗经里的中国古琴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经过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登记的古琴专题博物馆,馆内设“源起长安”“秦派百年”“左琴右书”“古法斫琴”“浩瀚典籍”“百琴堂”等展示单元,每年的游客在十万左右。“博物馆的灵魂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体验,是古琴艺术最活态的展示。疫情前馆内每周都会迎来2-3场中小学生研学,体验古琴、茶艺、拓片等,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古琴七弦十三徽,7月13日是中国古琴日。去年博物馆举办了古琴直播音乐会,在抖音、网易云音乐等平台获得了十几万的观看量。今年的音乐会节目已经在排练当中,一场古琴音乐视听盛宴亮相在即。“我们也会择期组织进社区、进校园表演,向更多的人展示古琴文化的魅力。”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太古遗音,令人神往千载。从西周延续至今,也曾烜赫一时,也曾濒危冷清,几千年的积淀,成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良宵雅兴。走进传统古法斫制的长安古琴艺术,沉浸式感知其古朴幽深、清雅灵静之美。丝丝弦音拨动心扉,恍然如梦初醒,耳畔的天籁从未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