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会 > 工会要闻 劳模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 创新发展新时代劳动文化
2021-09-14 17:32:49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兰新哲

  7月16日,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开工建设,全国先进工作者、时代楷模贠恩凤现场演唱经典歌曲《南泥湾》,把同志们的建设热情都激发出来了,这无疑起到了劳动号子的作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懈劳动奋斗的历史,劳动号子与劳动相伴相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让劳动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更加伟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一、劳动号子是从远古走来的劳动文化雏形

  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协调节奏、动作,释放身心压力、激发劳动热情、缓解疲劳等,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具有强烈的劳动文化气息,蕴含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内涵。

  一是表达了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劳动号子有着一种魅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气质的民间文化,我们既惊艳于或粗犷豪迈或坚实有力的朴实曲调,更被那种极具生命穿透力的乐观精神所折服。

  一些经典的劳动号子代表作,比如陕北的秧歌号子、黄河的纤夫号子,就是通过高亢激昂、和声低沉有力的原生态号子,给人带来无尽的希望和力量。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军民大生产》,产生的背景就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为了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作曲家被当时边区军民在恶劣环境依然乐观劳动,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根据陕甘地区的著名打夯号子《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歌曲中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宣传的热烈欢腾的气氛,表现的就是边区军民的乐观精神。

  一些经典影视作品比如《黄土地》,里面最高潮的部分往往都伴随着那些极具感染力的“信天游”,就是劳动号子的典型表现形式。

  二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我国都有着赞美劳动、讴歌劳动之美的传统。在浩若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同文艺形式的作品各领风骚,而在这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无疑就是千年不衰的劳动号子了。它不仅能让普通百姓够得到摸得着,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词曲腔调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它还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记录时代文明特征的关键符号。

  比如,最为大家熟悉的诗歌,本身就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是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形式。《诗经》中《伐檀》一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同样也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描绘伐木工人劳作的民歌。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即口耳相传、诵读歌唱,我们现在吟诵这些诗词,依然可以从它们的节奏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在悠然岁月中的赓续劳作,特别是劳动中折射出来的那种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精神,更是成为了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不衰的奥秘所在。

  三是好的劳动号子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多次围绕中国梦、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人不仅最终需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更要通过劳动传递物质需求、价值取向和情感共鸣,使得劳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号子孕育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丰富在劳动文化发展中,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情感、艺术之花,是推动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活载体。正常成长的人就带着“因劳而起”“为劳而歌”的烙印,没有劳动,就没有劳动号子存在的土壤和价值。

  电影《铁人》中,王进喜带着钻井队,在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铁人王进喜带着大家喊着劳动号子:“石油汉子,呦嘿,一声吼啊,呦嘿!地球也要,呦嘿,抖三抖啊,呦嘿!”唱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依靠智慧和力量,通过劳动改天换地的大无畏精神和豪情壮志,唱出了中国工人阶级先进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唱出了劳动精神,展现了劳模精神。

  二、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大力弘扬现代劳动精神

  当今世界,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能源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都无一不对劳动革命形成倒逼效应,面对就业结构性矛盾、年轻人对劳动价值的疑惑等问题,用高素质劳动者支撑高质量发展,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健康层面等多维度实现劳动者高品质生活,亟需立足新发展阶段,把唱响新时代劳动号子,培养现代劳动文化,创造劳动岗位,作为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劳动理念,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凝心聚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事关重大。

  一是要坚持劳动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导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社会主义劳动文化因人民而产生、而存在、而发展,其价值、地位和意义由人民赋予,这就决定了劳动文化必须为人民服务,脱离了人民群众,劳动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劳动号子作为劳动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忠实记录、深刻反映、艺术再现了每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是广大职工劳动的精神动力。我们唱响新时代的劳动号子,首先就要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感受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劳动与精神需求,真正沉下心来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生活形态、思想感情,以及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让更多接地气、动人心、鼓士气的劳动号子竞相涌现。要更加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把劳动号子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征程中吹响,用实践和实干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落到实处,奏响追梦的劳动旋律、唱响时代的劳动赞歌,让奋斗出彩、事业添彩、人生光彩。

  二是要把劳动红色资源用足用好。红色资源既是最鲜活、最珍贵的党史教材,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运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留下了极其珍贵而丰富的红色资源,全省市县区共有2025处革命遗址,这些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文化脉络。尤其是诸如延安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南泥湾大生产旧址、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和培养过著名全国劳模赵占魁的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青训班等,是陕西得天独厚的劳动文化资源。

  要不断强化“用脚下的土地教育土地上的人”这一理念。深入挖掘、用足用活红色资源,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劳动红色资源的“教科书”作用,努力让红色遗迹成为了解劳动文化的“大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品味劳动文化的“活教材”、劳模先进成为宣传劳动文化的“好教师”;打造劳动文化教育培训实景课堂,多形式组织开展全景式、体验式、开放式教学,让劳动文化在延续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时代风采,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在铭记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会服务劳动职工的阵地作用。众所周知,无论是农耕时代还是工业文明初期,过去的劳动号子更多是在生产一线吹响,也就是过去在农耕文明只有一次产业,而现在城市化已改变为三次产业。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在劳动形态和生产场景已经明显变化的今天,要唱响新时代的劳动号子,就必须发挥好工会阵地作用。

  工会组织在职工文化开展方面可以说是既有传统、也有优势。比如说工人文化宫,过去作为广大职工心目中的文化乐土和艺术摇篮,曾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都是各城市的“地标”和“名片”,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人文化宫这块阵地在影响力上有所式微,但留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那份记忆和感情却没有消减。目前陕西全省的地方工人文化宫已经实现了广覆盖,数量从2016年的88家发展到105家,相关做法还登上了《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并连续三年在全国工会有关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要多措并举把工人文化宫打造成为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的新型教科文卫体服务活动中心。

  此外,工会负责评选劳模、工匠,建设劳模工匠工作室,组织劳动技能竞赛,还开创网上工会、职工书屋等,这些都是工会的阵地优势,只要系统建好用好用活,劳动号子的唱响、传承和弘扬就有过硬的阵地保障和平台支撑。

  三、深入开展劳动科学研究,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凝聚了全体劳动者的智慧和力量,这是发展新时代劳动科学和劳动文化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发挥劳动理论研究创新的先导和服务作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加强劳动科学研究,提升劳动科学、文化、精神内涵,为劳动科学创新、劳动文化发展、劳动实践创造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一是要深入研究劳动科学与文化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客观规律,发现和指导解决主要矛盾。劳动科学研究既有哲学层面的广泛性,又有经济学、社会学层面的实践性。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劳动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劳动价值、劳动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从历史发展规律看,劳动文化回应了各个时代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类文明文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劳动文化回应了自然发展对创新的迫切需要,是创新文化;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劳动文化回应劳资关系、劳动关系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中社会和谐的目标导向,是和谐文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巨大变化,面对劳动场景、劳动观念、劳动形态的历史跃迁和价值嬗变,我们要深入劳动科学研究,主动回应劳动关系不断发展所衍生的新内涵、新问题,为新时代培育和创造更加科学的劳动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是推动劳动号子和劳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功。

  二是要深入研究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劳模工匠群体的劳动创造和地位作用,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开展劳动科学文化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三种精神”根植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劳动者思维,契合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诉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我们要深刻领会“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全面把握辩证关系,发掘劳动价值,用好资本价值,加强研究阐释,使“三种精神”成为新时代劳动文化、劳动号子的灵魂,把精神变为动力,用更现代化的劳动、更科学的分配,促进共创共享劳动成果,推动共同富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三是要深入研究劳动美学,服务劳动者创建高品质生活。在研究劳动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研究劳动创造高品质生活同样重要。让劳动成为人自觉自愿的创造幸福的活动,具有天然的美好意境和审美意象是劳动的一种美好境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就是“劳动创造美”,涵盖了劳动创造美的对象和劳动将人改造为审美的主体两个纬度。人是按照劳动实践主体的“内在尺度”来创造美,这不仅是一个创造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美化劳动对象的过程,让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人和世界的全新审视和觉醒。这种建立于劳动实践基础上的美学思想,是深刻揭示劳动美及其内在本质的科学方法论。

  现在经常讲“劳动最美丽”,那是劳动美学在新时代的新体现、新表达,是“实干”美学的新高度。也是劳动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契合新时代劳动者对劳动美学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思考,加强劳动美学的内涵发掘,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使新时代劳动号子艺术化、美术化,使劳动科学文化的研究创新达到新境界,打造出更多更好的能够引起共鸣、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让劳动美学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升华。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