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审美下的幽默诗品
日期:2012-03-02   来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张翟西滨曾将他散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时评和幽默诗拿给我看,他那独到的视角,个性的词语以及强烈的时代感,都在我的胸臆间引起强烈的震撼。后来,他将自己的作品反复精选,先后出版了《人啊人》、《尘世走笔》两部文集,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然而,当我读到他最近创作和发表的幽默诗后,不仅感受到他艺术思维的深刻,艺术实践的娴熟和艺术话语的新颖,而且对一个关于艺术的普遍问题有了更切身的认知,这就是:“术业有专攻”。只有在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攀登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我之所以把西滨的作品定位于幽默诗而不是讽刺诗,是因诗人总是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去感受我们波澜壮阔的时代氤氲;以炽热而理性的眼睛去观察我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以阳光而又纯净的心灵去透视“共时态”下的生命群体。这不只是一个情感问题,而是体现着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立足点,使得西滨的脚步总是执著地追随改革开放时代激流,敏锐地捕捉生活的春光春雨,热情地讴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西滨是用“第三只眼看尘世”,就在于它有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觉。对于我们周围林林总总的生活世相,有着一种距离的清醒。如:《都市现象多与少》、《小“污”见大“污”》、《街头“耻”相》、《猫爷爱吃“鱼”》……长于站在一个高度去做俯瞰式的观察,去做长焦距的摄入,去做一种理智的解剖:
    百姓跑来跑去,会议开来开去。领导批来批去,文件转来转去。部门推来推去,问题哪来哪去。
    ——《问题哪来哪去》诗人为这首诗制作的副题是“为官僚主义者画像”,仔细品读,会发现诗人深沉的人文关怀情结。在这许多的“来来去去”中,不管是泡在会议上,还是沉浸在批示里;无论是文件的旅行,还是问题的循环,归根结底,是苦了“老百姓”,这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引人深思的亮点。
    但是,从题材上分析,我以为西滨的幽默诗始终在追寻许多新的探求和拓展。如《贪官语录》锋芒所向,直击“贪官”阴暗的心理王国。那“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权”的极度扭曲的权力观;那“干啥别干傻,缺啥别缺钱”的庸俗的利益观;那“吃啥别吃亏,要啥别要脸”的无耻感,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下腐败分子共同的心理。这种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的艺术视点,无疑增强了幽默诗的批判深度。如果把这首诗与《天天都在算》、《某“官”念》、《赶场》联系起来,则恰好折射出腐败分子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与《贪官语录》有着异曲同工之美的还有《招架不了》、《某公升迁之路》、《悔泪流着》。发于《杂文月刊》的《招架不了》既可视作企业的利益诉求,又可看作诗人漫画式的刻画。
    在诗人看来,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人之作为人的道德规范,泯灭了人之区别于动物的良知,混淆了美丑、真假、荣辱的界限,坍塌了维系人格尊严的灵魂堤坝。这样,就必然出现“丈夫舞伴不是妻子,妻子舞伴不是丈夫”、“男人有钱就胡来,女人胡来就有钱”、“富人越富越小气,穷人越穷越大方”、“有钱人蛮不讲理,没钱人总爱论理”、“干活多的钱不多拿,干活少得钱不少拿”、“正式工把事当临时的干,临时工把事当正式的干”(《社会十大怪》)等等与人的本质属性和本体定位相背离的社会赘瘤,而清除这些赘瘤,还我们社会一个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明明天地,正是幽默诗的庄严而又肃穆的责任。在这些方面,西滨的锋芒是犀利而又深邃的。在这些形象的感性的书写中,体现着西滨对“以人为本”
    的智性的理解和时代的解读。这种解读所带来的道德效应,就是诗人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和关爱,从而使得他的《民工泪》承载着来自底层的呐喊和呼吁。那种“背起行囊,离别家乡。带着嘱托,带着希望”的价值期待与“风餐露宿,日夜奔忙。春夏秋冬,苦累险脏”的叠印;那种“为了养家,竭尽力量,日复一日,忙了又忙”的责任重负与“年底到了,工钱难装。想想妻儿,念念爹娘。前思后想,泪流两行”艰难窘境的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冲击力,与纯文学作品一样地让我们心灵感荡。□杨焕亭

责任编辑:sxworker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