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烧麦
日期:2024-04-17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李淑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包头,烧麦馆就像一朵朵蒲公英散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清晨走上街头,空气中便有淡淡的香气诱惑着食客的味蕾。

走进店铺,服务员热情地招呼客人入座,不一会儿,茶壶、水杯、吃碟、筷子就会摆在面前。各种小菜摆放在餐台上,想吃哪样可以自取。小店生意兴隆,嘈杂热闹。而最关键的是,细微处体现了包头人粗犷豪迈、质朴憨厚的做事风格。

烧麦也叫稍麦、稍美、烧卖,和南方地区的传统小吃烧卖外形类似,但不同点在于馅料和大小。在包头,烧麦只用羊肉和大葱做馅,并不像南方烧卖馅料种类繁多。并且包头烧麦按两卖,一两六个是烧麦皮的重量,六张为一两,加上里面包好的馅,吃一两烧麦相当于吃了半斤,同时因烧麦耐消化扛饿,在包头早餐吃烧麦被称为“硬早点”。

包头烧麦制作工艺独特,配料精良,特点是皮薄馅多。制作过程中,师傅们先将优质的小麦粉和成饺子面一样醒好,擀成饺子皮形状,然后在饺子皮上撒些土豆淀粉,几个叠在一起,用一种专用的纯木质烧麦棰,转圈把饺子皮擀成像荷叶裙边带有褶皱,薄如蝉翼后就是烧麦皮。

烧麦馅是制作烧麦的关键,最传统的是选用肥瘦适中的草原鲜羊肉,先手工切片,再切丝后切丁,加上大葱、鲜姜、食盐、五香粉、酱油等佐料,葱和姜要比平时做饺子馅用得多。之后便将胡麻油加热,放花椒、葱花炸至金黄将其捞出。油温降低后倒入肉馅中,顺时针方向搅拌,再把用淀粉勾兑好的芡倒入,搅匀就做成了烧麦馅。

包烧麦也是技术活,只见师傅把烧麦皮放左手掌上,将肉馅放在面皮中间,手开始边颠边转,逐渐让五个手指收拢至面皮顶端蓬松如花,像石榴形状后烧麦便包好了。包好的烧麦用小笼屉来蒸,一笼六个。水开旺火上锅蒸,瞬时蒸笼四周热气腾腾,肉香味扑鼻而来,八九分钟烧麦就蒸好了。蒸好的烧麦直接上桌不用装盘,蒸笼既保温又保鲜。刚出笼的烧麦鲜香四溢、晶莹剔透,看着特别有食欲。

吃烧麦有讲究,一种吃法是不蘸任何佐料,品的是羊肉的鲜和香;也可在吃碟里倒点醋蘸着吃,提味解油腻;还可将醋里加些油泼辣子,口感更丰富。烧麦每一个都得小心翼翼地吃,不然汤汁会流到下巴。细细品、慢慢嚼,满嘴流油的烧麦再配上酸爽的小菜,唇齿生津,别有滋味。再配上一碗浓郁的砖茶,解油腻、促消化,吃一顿烧麦喝几杯砖茶,留下的都是肉嫩、汁鲜、皮滑、味美、茶香的记忆。尤其是肚子里热乎乎、额头冒汗珠的感觉,真是畅快淋漓。

包头的烧麦有这样的民间传说,在明末清初时,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有两兄弟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子要求分家,包子店归了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除了管吃住外,再无分文收入。弟弟为了攒钱娶媳妇,在包子上锅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捎带着蒸熟卖,卖包子的钱归哥嫂,捎带着卖的薄皮包子钱归自己。时间长了,人们反而喜欢吃这种捎带着卖的薄皮包子,便取名叫“捎卖”。又传因其边稍皱折如花美丽,称为“稍美”。再后来通过晋商传到京津等地称为“稍麦”,又逐渐演变成“烧麦”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流传下来。这种地方风味和古老的传说连在一起,便成了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

老包头人都有自己青睐的烧麦馆,当地居民雷打不动天天来,大家彼此间都熟悉。当一两烧麦、两壶砖茶端上后,话匣子就打开了。从家长里短到民间琐事、从国内新闻到国际新闻,总能找到共同的话题,聊得津津乐道。在烧麦馆,服务员的叫喝声、食客们的谈论声、厨房间操作声,永远此起彼伏,永远心满意足。

在我的家乡包头,吃烧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纯粹的饮食文化,在热气腾腾的氤氲里享受十足的人间烟火味。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