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陵颂声
日期:2022-06-27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王劭华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汉文陵就是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这位以仁德恭俭著称的皇帝,开创了中华文明迈入帝制时代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后世称颂他为汉太宗文皇帝,享庙号并谥号“孝文”是对汉文帝非常高的赞美。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中也给了汉文帝极高的评价:霸陵如故,千年颂声。

历史遗迹总是留给人们很多真相。去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一时间,汉文帝霸陵被发现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这与史料中关于霸陵位于“凤凰嘴”的记载迥异。这个千年误会终于尘埃落定。

夏日的一个早晨,在灞桥调研时来到汉文帝霸陵的考古现场。往事越千年,沿着白鹿原苍茫的盘山路,去探寻这座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的霸陵,心情既激动兴奋又庄重肃穆。路上同事纷纷谈论着汉文帝和他的霸陵,谈论着他深具孝心留下“亲尝汤药”的佳话,谈论着他的俭朴宽厚仁爱……以致跨越两千多年仍令后世感动,并油然而钦佩司马迁“千年颂声”的非凡预见。

经过窦皇后陵往南,在一片红绿相间的樱桃树映衬下,一条只容小车通过的羊肠道直通霸陵考古现场。门外竖立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标语,更平添了几分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在考古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两千年前古人修筑的坡型梯道下到陵墓东北方向的一个陪葬坑。只见一排排缺胳膊少腿的“裸体佣”几乎整齐地向北倒去,而这些陶俑在埋葬时原本都是穿有特制丝麻衣袍的木臂陶俑,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岁月,身体上的木臂和服饰早已腐朽殆尽,但他们的表情和性别仍然清晰可辨。在我看来,这种“着衣式木臂陶俑”就是“微型”的汉兵马俑,距离此前创造成千上万真人大小秦兵马俑的壮举并不久远,应是汉初文帝轻徭薄赋、提倡节俭、主张薄葬的真实写照。汉文帝霸陵的陪葬坑有大小一百多个,从目前发掘的情况看只出土了较多的陶俑、陶器,而在距霸陵不远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陪葬坑,却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金器,即使陶俑也较霸陵的造型大许多,以至有人戏称“汉文帝被母后抢了风头”。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汉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记载确实不虚。

霸陵在白鹿原上静静地隐藏了千年,具体位置长久遗失在岁月长河中。从元代起,民间流传加上一些文献记载,都说霸陵在白鹿原上一处名为“凤凰嘴”的山下。这座山峰形似凤凰之首,背后的山峦如同两翼张开,的确符合一个帝王陵墓的标准,以至于后世一直把这里当作霸陵祭拜,就连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都将“汉文帝霸陵”的石碑立在“凤凰嘴”下,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帝陵”中汉文帝霸陵的位置也在此处。现在看来,“凤凰嘴”长久以来被误认为是汉文帝霸陵,是对文献中“因山为藏”的曲解。这一误会,如果说从元代骆天骧开始算,差不多有700多年,要是从东汉的应劭算起,就有1800多年历史了。如今,被误认了千年的霸陵得以回归正位,是我们后世给这位历史人物应有的体面和尊重。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也许和汉初遵循的“昭穆制度”有关,汉文帝没有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咸阳原帝陵带,而是选择在白鹿原上重新规划属于自己的帝陵。这样做既可避免与汉惠帝刘盈安陵同居穆位的尴尬,也有利于自己的母亲。薄姬因刘恒为帝而贵为太后,但她从未做过皇后,若进入长陵势必无法与吕后陵争锋,而将母亲安葬在自己选择的新陵区,母子二人就能在幽冥中相依相伴,对于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刘恒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幸福。如今确定的霸陵真正方位就位于薄太后南陵的东北方向,正好“东望吾子”,因此灞桥当地人一直称南陵为“望子冢”。文帝驾崩时,其母薄太后还在世。传说他留下了“顶妻背母”安葬方式,就是将母亲薄太后的南陵和窦皇后的陵墓安在自己霸陵的两端,以示死了也要感恩妻子、继续为母亲尽孝之意。作为皇帝入选中国人长期以来颂扬的“二十四孝”,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典范,的确难能可贵。

两千多年来,汉文帝悄无声息地躺在白鹿原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沉默如山,静静地陪伴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穿过渭河、跨过黄河,眺望着他心心念念的故土。不管是做事还是为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汉文帝都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或许是他节俭、谦让、仁爱、孝顺的性格特征,给我们的感觉更接近一个普通人。

千年之后霸陵如故,千秋功名化作尘土,任人评说,以日以年,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