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的浪花
日期:2010-05-07   来源:
   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是董邦耀20多年浸透心血和追求的创作成果,结成集时命题为《浅海掬浪》,很有一种使人玩味的意境。正如著名作家徐剑铭在序言中所说的:“生命本身就是浩淼的海洋,每一朵浪花都能映出海的晶莹。”《浅海掬浪》中的朵朵浪花透递着创业者的辉煌和人生的真谛,《浅海掬浪》确实“是从作者心海里流淌出来的诗。”
    当我的目光从《浅海掬浪》这60余万字的最后一行移开时,我在想,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16岁就投身于襄渝铁路建设的“三线学兵”生涯,18岁到工厂当工人,后来一直在交通战线做行政管理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在几十年的奋斗中,坚持业余创作而取得如此成就?难道他是天才吗?这时,我忽然想起了《歌德传》中歌德讲过的一段关于天才的话。歌德说:“天才创作源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植根于刻苦勤奋,而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灵感”。是的,《浅海掬浪》告诉我们,董邦耀的文学创作生活以及他的许多文章,尤其是报告文学和散文,都是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植根于刻苦奋斗的结果。全书的每一篇文字,都凝结着作者的艰辛和勤奋,都源于他对文学创作的无限热爱和对他所歌唱对象建筑大军的真实情怀。他执着的追求精神与他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给了他雄厚的创作和源泉,他常常是“不看电视,不打牌”,一心扑在创作上。恰恰是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切的人生感悟,成了他取得文学创作丰硕成果的重要因素。
    董邦耀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读书。他大量阅读中外名著,涉猎哲学、经济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读书,使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得到了升华,从而凝结成篇篇华美文章。作者在 《读书与人生》的散文中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说: “就像是一个孩子苦苦寻觅迷失了的家园,我在书籍的海洋中不停息地遨游寻找精神的故乡。穿过岁月的丛林,来到爱琴海之滨,与古希腊先哲探讨世界的 ‘始基’;来到普鲁士与康德共同进行理性的批判;来到欧洲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一起关注现代人类的困境。同样,又与孔子共同沐浴于青春时节,赞美人性融融,与庄子共同遨游于天地之间,以尝造化的奇伟;回到现实,与国人一同关注中国改革的走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看,作者在古今中外的书海中漫游,博览群书,成了他 “永恒的心愿”,恰恰是这种心愿与执着给他提供了丰硕的精神食粮,使他产生了无穷的信心。 “读书成才”,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必要条件。事实表明,或者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思想家,或者是文学事业上的卓有成就者,都概莫能外,一个人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读不读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审美态度和心理趋势。这一点,对于一位献身文学事业的人,尤其显得格外重要。 (邰尚贤)

责任编辑:sxworker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