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游褒禅山记》
日期:2024-03-14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公元1054年7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于是有了这篇《游褒禅山记》。

游记类文章以记游为主,描写居多,这篇游记却有所不同,前面叙事,后面说理,因事说理,独具一格。尤其是说理部分,作者的见解深刻,从前年少不懂得欣赏,年龄渐长后感触颇深,意境之变,引入了更多深思。

王安石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想要到达这样的境地,志、力、外物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也不能盲从于别人。这其中,作者更强调“志”的重要性,“尽志”才可以无悔。“志”可以帮助一个人树立人生的航标,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坚守信念,不亦步亦趋,不随波逐流;“尽志”可以让一个人有前进的动力,克服困难的信心,拼搏斗争的勇气。如今年华渐逝,阅历渐丰,才更深深地体会到“尽志”的重要性,悔不及当初、恨不及当年,如果能一直自立自强,保持强大的进取心,用认真的态度,多学习多实践,精益求精,人生定当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再到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读之气势磅礴、振聋发聩,思之心潮澎湃、令人感叹。志向是人这一生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应不断拓展边界,更应当志存高远,切莫把欲望当作志向,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

原文还有一小段借仆碑抒发的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点也值得我们学习。上山途中,“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因此,作者悲叹古书未能存留,后世之人弄错事情的真相,这样的现象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选取的原因。

做学问就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就要一丝不苟地去做,就要深入谨慎地去做,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如果只是把做学问当作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见难止步,心猿意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做学问一定是痛苦的,也很难出成果。既然做了学问,就要把学问做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慎终如始,这才是做学问极端负责的态度。当然,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这背后到处是荆棘,但经过努力,当再次回首时,也一定会为自己求真务实和全力以赴的执着感到骄傲。

从年少到不惑,从上学到工作,有错过有失去,但也坚持了很多。如今重读《游褒禅山记》,再悟其中之理,慢慢才能体会到作者见解之深刻,人生确应有志专注,无愧于心。□李军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